返回
我们是谁以及我们的工作方式带来了超过65年的切实持久成果。 探索我们如何发展以应对世界上一些最大的挑站。
我们是谁以及我们的工作方式带来了超过65年的切实持久成果。 探索我们如何发展以应对世界上一些最大的挑站。1
9月24日,2023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SUSAS)拉开大幕,本届艺术季的主题为“共栖”,旨在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核心价值观。在开幕式举办场馆西岸穹顶艺术中心外,TNC“生命之态”影像展在室外空间向公众展示;在白猫主展馆中,一楼室内一个占地千平的“生境花园”——“风土水灵∙生境空间”由TNC携手ANOTHER_.团队创作;主展馆之外,还有一个改造邻接滨江绿地的滨水生境花园示范点,与室内生境空间相互联动。
8月31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分管负责同志在北京会见了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全球首席执行官詹妮弗·莫里斯女士一行。双方回顾了在自然保护和生态建设领域长期以来的友好合作,并就围绕森林、湿地、荒漠、生态系统及相关生物多样性保护、林草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进一步开展合作、商签相关合作框架协议等深入交换了意见。
请广大公众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
3月21日,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与TNC谅解备忘录签署仪式暨北京密云近自然森林经营研讨会在密云区召开。经前期多次座谈交流及现地调研,双方商定首期合作以密云区近自然森林经营、旗舰鸟类栖息地恢复为起点,采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携手企业、社区共同探索以提升密云水库流域森林质量、筑牢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增强生态系统碳汇和水源涵养能力以及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为目的综合保护创新模式,打造城市周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示范。
老河沟位于四川省平武县,是岷山北部山系野生大熊猫基因交流走廊带的咽喉。2010年,TNC较早地捕捉到了社会公益资金进入生态保护的契机,在这里开始第一次尝试把保护地委托给民间机构管理。如今,老河沟社会公益保护地已试点超过10年,保护成效明显,原有的盗猎、滥采、毁林活动已经基本杜绝,野生动物遇见率显著提高。从林场到保护地,从“竭泽而渔”到生态脱贫,改变,已然发生。
上海生境花园项目于2017年启动,作为TNC上海保护项目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实践行动,我们希望通过生境花园示范实践,逐步促成城市生境花园网络的形成,建立更多城市小生境,并打通城市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关键节点和廊道,提升和丰富城市生物多样性,同时提高居民接近高质量绿色空间的通达性,满足居民对于亲近自然的渴望,让社区居民乐享绿色空间所带来的生态福利,实现项目助力上海生态之城的愿景。
6月8日,在第14个世界海洋日和第15个全国海洋宣传日到来之际,2022年首期自然保护公益沙龙——“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在线下线上同时举行。作为自然保护公益伙伴计划合作项目重点成果之一,TNC中国海洋项目发布了《中国牡蛎礁栖息地保护与修复研究报告》。
大自然保护协会(TNC)推出“从源头到河口”系列文章,分别介绍河流健康的重要性以及洄游鱼类的价值、河流生态系统和洄游鱼类的流域管理、有关鱼类洄游状况的监测与评估等内容,与大家共同了解河流和洄游鱼类。
2022年,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充满着各种挑战和不确定性的一年。总结我们的工作经验,其中一个关键词是“共同行动”。过去的一年,TNC中国各项目团队迎难而上,继续凝心聚力,砥砺前行,秉承“科学+赋能+实践”的工作原则,携手合作伙伴,戮力同心,以实际行动守护我们共同的地球家园。
12月10日,上海市长宁区仙霞新村街道虹旭小区虹旭生境花园迎来三周岁生日,超过30名居民们欢聚在一起为“她”庆生。
12月2日下午,《完善我国生态系统碳汇市场激励机制研究》项目中期技术研讨会在线上举行。该项目由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中国气候变化项目携手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NCSC,以下简称为“国家气候战略中心”)于今年6月共同启动(参见此前报道)。项目旨在通过系统研究我国生态系统碳汇(以林业碳汇和海洋碳汇为主要分析对象)在各类市场激励机制下的发展实践,总结分析生态系统碳汇项目特点,从政策、技术、体制
在9月学员和导师齐聚大理云龙天池完成首次“滇金丝猴巡护员影像赋能行动”培训后,学员们返回保护地,运用导师传授的知识和经验,勤于练习,拍摄了不少影像素材。近日,导师团进行了回访。他们深入学员们的工作和实际生活中,为学员们提供真正的“沉浸式”拍摄指导,并现场解疑答惑,帮助学员们更深入地理解、掌握影像拍摄和叙事方法。
11月15日,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联合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开展的海洋领域《红树造林碳汇计量与监测方法学》专题评审会在线上成功举办。评审委员会一致认为,红树林方法学内容详尽,具有创新性和可操作性,并同意通过初审。
11月12日下午,“一起向蔚蓝”城市适应气候变化主题研讨会在位于深圳南山的腾讯滨海大厦举办。在COP27召开之际,此次研讨会邀请来自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探讨交流,展示深圳青少年对于韧性城市社区建设的思考和行动,希望推动更多力量共同助力,让城市变得更加绿色、宜居、提高区域防灾减灾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