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项目

共绘灵动和谐画卷 记北京密云水库流域鸟类栖息地优化项目

  • 日期:2024.01.30
  • |
  • 来源:TNC

赤麻鸭,2023年11月28日拍摄于密云小漕村。摄影:宋会强


农田是地球陆地表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占陆地面积的近三分之一。农业的发展与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命运息息相关,它可以受益于生物多样性,改变生物多样性;同时,合理利用农田也有助于生物多样性的提升与维护。


由于城市化、农业发展或气候变化等原因,很多需要长途迁徙的鸟类都不能在迁徙途中顺利找到可以短暂停留的栖息地,这严重威胁着这些鸟类的生存。农田不仅是粮食生产的重要场所,还能为鸟类提供觅食地、越冬地和繁殖地,是大量鸟类完成其生命周期的重要共享空间。因此,探索鸟类友好的农田管理模式也是当下为实现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做出贡献的重要途径。


北京位于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通道上,地处北京市东北部的密云区,是首都重要饮用水源基地和生态涵养区,还是候鸟迁徙通道中重要的中转站和补给站,每到迁徙季,浩浩荡荡的候鸟大军穿越山川湖泊,落脚在这片山水相依之地栖息、补给。目前密云区域内野生鸟类已达412种,约占北京市鸟类物种数量的80%


为进一步提升密云区森林生态系统质量和服务功能,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尤其是鸟类栖息地保护,2023年3月,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与大自然保护协会(TNC)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围绕推动园林绿化高质量发展、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自然教育及国际交流等方面开展合作。密云水库流域鸟类栖息地优化的研究和示范是双方首期合作的两个方向之一,该项目搭建了政府、科研院校、企业、农民的多方合作平台,TNC携手北京市林业碳汇与国际合作事务中心、北京市园林绿化科学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四川省绿化基金会等单位合作共同实施,并得到了密云区园林绿化局和密云区太师屯镇小漕村村委会的支持,以及唯品会慈善基金会的公益捐赠。


灰鹤,2023年11月28日拍摄于密云小漕村。摄影:宋会强


该示范地位于密云区太师屯镇小漕村农田(以下简称小漕村示范项目),约1000亩,紧邻密云水库,长期种植玉米,是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栖息地、中转站,每年都会迎来大批候鸟迁徙过境、停歇和越冬,其中包括大量的赤麻鸭、豆雁、灰鹤,也包括白鹤、白枕鹤、大鸨等珍稀鸟类。


小漕村项目鸟瞰图 。来源:杜卿/TNC


如今近一年时间过去了,TNC和合作伙伴共同努力、克服困难,通过优化鸟类食源结构、营造栖息环境、强化栖息地管理等做法,为停歇和越冬的候鸟提供更适合的栖息地,进一步保障候鸟越冬,使鸟类多样性有了明显提升;同时加强与当地社区及居民的联系,设置绿色岗位、聘用并培训生态护鸟员、开设公益观鸟棚、召开爱鸟护鸟村民大课堂,积极探索社区可持续发展以及鸟类栖息地可持续保护的行动路径,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优化食源结构:让鸟儿吃饱更吃好


研究显示,农田里的农作物、杂草种子、植食性节肢动物和以植食性节肢动物为食的食肉节肢动物以及小型哺乳动物能够为鸟类提供丰富的食物种类,支持不同食性的鸟类。农田空间开阔,非常适合喜欢在地面上觅食的鸟类在其中取食。并且由于天然生境的减少和质量下降,农田成为了鸟类重要的补充食源地。农田还是许多珍稀鸟类重要的越冬地。例如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鸨喜欢在冬小麦田中取食麦子和麦苗,度过冬季;一些湿地周边的农田,则为草原雕、白肩雕等濒危物种提供了越冬地。此外,农田还能够为鸟类提供繁殖地,从而维持其种群数量。


小漕村示范项目通过优化鸟类食源结构、营造并提升栖息环境、强化栖息地管理以减少对鸟类的侵扰并开展长期监测评估等做法,为在此停歇和越冬的候鸟提供更适合的栖息地。该区域长期种植玉米,容易造成鸟类食源单一的问题。项目与当地农民合作,选取180余亩农田作为示范地,采用生态种植的方式,不使用农药化肥,同时改变种植结构,70%面积按原方式种植,30%面积进行种植结构调整,改种大豆、花生、高粱、苜蓿、谷子等其他食源,并在收割时适度预留作为食源;并选择玉米种植区的100亩加种一季冬小麦营造栖息地同时也能作为食源补充。


栖息地优化作物——高粱(右)、大豆(下1)、谷子(下2)。来源:TNC




影像智能识别设备典型视频片段——猎隼(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来源:TNC


加强社区参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当地村民参与栖息地优化作物的种植和管护。来源:TNC


为最大程度减少人为活动对鸟类的干扰并减少观鸟群体与当地村民的矛盾冲突,小漕村示范项目设置了绿色岗位,聘用当地村民进行种植管护,聘用并培训了当地爱好观鸟的两位农民作为生态护鸟员,定期进行项目地巡护、检查监测设备、管理项目设立的公益观鸟棚,并对在栖息地的人为干扰活动和不规范的观鸟行为进行规劝。


公益观鸟棚(左)及其使用公约(右)。来源:TNC


小漕村示范项目还召开“小漕村爱鸟护鸟村民大课堂”,吸引当地百余名村民参加,通过鸟类知识科普,提出爱鸟护鸟的重要性以及鸟类及观鸟活动能带来的潜在好处,倡导村民实践鸟类友好的种植和生活方式。


小漕村示范项目也在探索协助当地村民发展观鸟经济,希望通过项目未来几年的努力,帮助当地村民探索出一条能够通过发展鸟类友好产业,实现社区发展和鸟类栖息地可持续保护的路径。


“小漕村爱鸟护鸟村民大课堂”。来源:TNC


阶段成果显现:鸟类多样性提升明显


项目实施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董路教授团队于2023年9月至12月在小漕村进行了四次样线调查。结果显示,共计11目26科66种鸟类在小漕村农田及其附近活动,其中国家二级保护鸟类有10种,包括红脚隼、白尾鹞、短趾雕、红隼、灰背隼等。截至2023年11月25日,越冬的豆雁已经超过1500只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大鸨、白头鹤也降落到农田中觅食和停歇。


短嘴豆雁,拍摄于密云小漕村。摄影:杜卿/TNC


33亩杂粮混合种植的区域鸟类多样性与其他单一种植的农田相比有明显的提升。观察到普通朱雀、云雀、东亚石䳭、小鹀、鹌鹑,楔尾伯劳等20余种鸟类,表明异质的农田生境对于鸟类多样性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还有蒙古兔、猪獾和其他小型啮齿动物,而这些小型动物也吸引了迁移路过的雀鹰、短趾雕、白尾鹞、红隼等猛禽在农田捕食;而单一种植玉米田中只有栗鹀、小鹀、东亚石䳭等几种鸟类。



在小漕村停歇的白头鹤(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来源:张德怀


农田在许多鸟类物种的迁徙、觅食等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但需要通过细致科学的管理,与土地所有者和管理者建立强有力的伙伴关系,从而平衡野生动物的潜在利益与土地所有者的生计问题。农田能够对鸟类多样性保护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保护农田生物多样性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弥补自然保护地的空缺,因此,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不能忽略农田。希望我们在密云小漕村的实践能够对此提供更多经验,共绘密云人鸟和谐、美丽灵动生态画卷,也欢迎相关从业人士与我们进一步交流探讨。


五座楼林场和密云水库。来源:T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