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们是谁以及我们的工作方式带来了超过65年的切实持久成果。 探索我们如何发展以应对世界上一些最大的挑站。
我们是谁以及我们的工作方式带来了超过65年的切实持久成果。 探索我们如何发展以应对世界上一些最大的挑站。1
3月21日,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与TNC谅解备忘录签署仪式暨北京密云近自然森林经营研讨会在密云区召开。经前期多次座谈交流及现地调研,双方商定首期合作以密云区近自然森林经营、旗舰鸟类栖息地恢复为起点,采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携手企业、社区共同探索以提升密云水库流域森林质量、筑牢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增强生态系统碳汇和水源涵养能力以及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为目的综合保护创新模式,打造城市周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示范。
老河沟位于四川省平武县,是岷山北部山系野生大熊猫基因交流走廊带的咽喉。2010年,TNC较早地捕捉到了社会公益资金进入生态保护的契机,在这里开始第一次尝试把保护地委托给民间机构管理。如今,老河沟社会公益保护地已试点超过10年,保护成效明显,原有的盗猎、滥采、毁林活动已经基本杜绝,野生动物遇见率显著提高。从林场到保护地,从“竭泽而渔”到生态脱贫,改变,已然发生。
上海生境花园项目于2017年启动,作为TNC上海保护项目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实践行动,我们希望通过生境花园示范实践,逐步促成城市生境花园网络的形成,建立更多城市小生境,并打通城市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关键节点和廊道,提升和丰富城市生物多样性,同时提高居民接近高质量绿色空间的通达性,满足居民对于亲近自然的渴望,让社区居民乐享绿色空间所带来的生态福利,实现项目助力上海生态之城的愿景。
6月8日,在第14个世界海洋日和第15个全国海洋宣传日到来之际,2022年首期自然保护公益沙龙——“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在线下线上同时举行。作为自然保护公益伙伴计划合作项目重点成果之一,TNC中国海洋项目发布了《中国牡蛎礁栖息地保护与修复研究报告》。
大自然保护协会(TNC)推出“从源头到河口”系列文章,分别介绍河流健康的重要性以及洄游鱼类的价值、河流生态系统和洄游鱼类的流域管理、有关鱼类洄游状况的监测与评估等内容,与大家共同了解河流和洄游鱼类。
“一起向蔚蓝”青少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由大自然保护协会(TNC)、深圳市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主办,深圳市小鸭嘎嘎公益文化促进中心承办,腾讯志愿者协会和深圳市南山区蛇口社区基金会协办,得到亚洲环保创新论坛(AEIF)的支持。近日,项目开展了第一阶段工作,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9月1日至3日,2022年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在山西太原举办。2日上午,大会分论坛——碳汇和绿色金融论坛召开。此次分论坛由山西省林业和草原局、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中国银行、民生银行主办。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家顺担任主持人。TNC中国项目首席保护官王会东带来题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应对气候变化创新实践》的专题演讲。
近日,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中国四川项目与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同合作,由保护区的社区巡护员对保护区与社区交界区域进行野外巡护与红外相机数据回收,本次回收的红外相机记录到中国特有种毛冠鹿照顾幼崽的育幼行为,同时记录到毛冠鹿用前蹄刨坑、排泄等精彩和珍贵的影像资料。
面对城市化导致的栖息地面积减少、质量下降、斑块化和破碎化以及由此带来的生物多样性丧失及其引发的都市病等挑战,让自然成为城市发展的一部分、更好地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升生物多样性以及更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就尤为重要。
2022年8月10日,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中国内蒙古项目接受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采访内容登上IUCN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