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们是谁以及我们的工作方式带来了超过65年的切实持久成果。 探索我们如何发展以应对世界上一些最大的挑站。
我们是谁以及我们的工作方式带来了超过65年的切实持久成果。 探索我们如何发展以应对世界上一些最大的挑站。1
尽管现在人们已逐渐意识到淡水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危机,但由于全球自然保护工作重点针对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物多样性保护在很大程度上尚未得到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2018年至2022年,TNC中国项目与河南省林业局合作,共同在淅川县河南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开展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致力于保障南水北调工程水源地的生态系统健康和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监测结果表明,近自然精准生态修复技术在植被存活率、生态功能恢复、降低水土流失方面效果显著,对示范区的修复成效显著。
2023年3月21日的国际森林日,TNC与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围绕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开展合作。在北京市密云库区五座楼林场开展近自然多功能森林经营研究并建设典型森林的多功能管理示范区,是双方首期合作的两个方向之一。
第28个世界湿地日的主题为“湿地与人类福祉”,强调湿地与人类福祉息息相关,我们相互依存的关系既美好又脆弱。因此,我们迫切需要采取行动,保护和恢复这些支撑人类福祉的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生态系统。
12月18日,“第一届国家公园治理体系研讨会——国家公园多方参与关键制度建设”在北京召开。研讨会探讨了中国国家公园治理过程中面来的机遇和挑战、中国特色现代化建设背景下国家公园治理体系建设的战略定位和方向路径,以及如何通过优化多方参与制度,形成国家公园多方共建共治共享的有效机制。
12月15-17日,由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与TNC合作的“3000+大熊猫国家公园巡护员综合技能培训项目”首期培训在成都举行。培训旨在按照“一专多能”理念,通过知识和综合技能学习,增强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巡护人员讲解、宣传等方面能力,促进巡护监测体验、典型故事及保护成果依法有序向自然教育、科普课程内容与活动转化,为巡护员创造更好工作空间、强化获得感,助力社区发展。
纽森夫人认为,虹旭生境花园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动案例。
8月31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分管负责同志在北京会见了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全球首席执行官詹妮弗·莫里斯女士一行。双方回顾了在自然保护和生态建设领域长期以来的友好合作,并就围绕森林、湿地、荒漠、生态系统及相关生物多样性保护、林草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进一步开展合作、商签相关合作框架协议等深入交换了意见。
请广大公众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
3月21日,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与TNC谅解备忘录签署仪式暨北京密云近自然森林经营研讨会在密云区召开。经前期多次座谈交流及现地调研,双方商定首期合作以密云区近自然森林经营、旗舰鸟类栖息地恢复为起点,采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携手企业、社区共同探索以提升密云水库流域森林质量、筑牢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增强生态系统碳汇和水源涵养能力以及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为目的综合保护创新模式,打造城市周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示范。
9月2日,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中国项目首席科学官张小全博士受德国海外商会联盟(AHK)的邀请,参加“中国气候变化减缓与适应中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研讨会,并作为两位主讲嘉宾之一以“中国碳市场中的NbS现状”为题做主题演讲。
位于汉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库,分布在湖北省丹江口市和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其水域横跨鄂、豫两省,是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淅川县因水库、因丹江而引人注目,水质保护成为淅川各项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与其他地区相比,这是一座饱受土地石漠化危害的河南西南部小城:长年缺水干旱,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历史上低水平的农业实践带来的化肥、农药、除草剂残留伴随石漠化的泥沙,随雨水流入丹江口水库,更是直接威胁水体安全。
8月6日,中国互联网协会正式发布《网络平台非法野生动植物交易控制要求》团体标准(以下简称“团体标准”)。团体标准的出台,为我国互联网企业打击网络非法野生动植物交易提供了执行标准和参考规范,是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的一大成果。
2020年3月28日,中国乡村水源地保护网络发布首届资助计划,征集乡村水源守护者。截至4月28日,共收到39份项目意向书。经初评、评审委员会评审及线上答辩等环节,中国乡村水源地保护网络决定对4个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2020年,借助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在中国举办的契机,联盟计划推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示范公益保护地,将民间组织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案例向全世界进行推广,为2020年后生物多样性保护框架提供案例支持。
5月9日至5月10日,上海道融自然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中心(以下简称“道融自然保护”)及云南连心社区照顾服务中心,在云南昆明联合举办了“云南社会组织环境意识工作坊”。本次工作坊由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支持,同时还获得千禾环境基金、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和中国乡村水源地保护网络的支持,共有来自16家机构的32位学员参加。工作坊围绕“社区水源”这一主题,结合专题讲授、实地调研和分组讨论,提升乡村社会工作者的环境意识和行动能力,推动云南本土民间组织力量关注并参与乡村水源地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