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们是谁以及我们的工作方式带来了超过65年的切实持久成果。 探索我们如何发展以应对世界上一些最大的挑站。
我们是谁以及我们的工作方式带来了超过65年的切实持久成果。 探索我们如何发展以应对世界上一些最大的挑站。1
尽管现在人们已逐渐意识到淡水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危机,但由于全球自然保护工作重点针对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物多样性保护在很大程度上尚未得到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2018年至2022年,TNC中国项目与河南省林业局合作,共同在淅川县河南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开展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致力于保障南水北调工程水源地的生态系统健康和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监测结果表明,近自然精准生态修复技术在植被存活率、生态功能恢复、降低水土流失方面效果显著,对示范区的修复成效显著。
2023年3月21日的国际森林日,TNC与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围绕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开展合作。在北京市密云库区五座楼林场开展近自然多功能森林经营研究并建设典型森林的多功能管理示范区,是双方首期合作的两个方向之一。
第28个世界湿地日的主题为“湿地与人类福祉”,强调湿地与人类福祉息息相关,我们相互依存的关系既美好又脆弱。因此,我们迫切需要采取行动,保护和恢复这些支撑人类福祉的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生态系统。
12月18日,“第一届国家公园治理体系研讨会——国家公园多方参与关键制度建设”在北京召开。研讨会探讨了中国国家公园治理过程中面来的机遇和挑战、中国特色现代化建设背景下国家公园治理体系建设的战略定位和方向路径,以及如何通过优化多方参与制度,形成国家公园多方共建共治共享的有效机制。
12月15-17日,由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与TNC合作的“3000+大熊猫国家公园巡护员综合技能培训项目”首期培训在成都举行。培训旨在按照“一专多能”理念,通过知识和综合技能学习,增强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巡护人员讲解、宣传等方面能力,促进巡护监测体验、典型故事及保护成果依法有序向自然教育、科普课程内容与活动转化,为巡护员创造更好工作空间、强化获得感,助力社区发展。
请广大公众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
上海生境花园项目于2017年启动,作为TNC上海保护项目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实践行动,我们希望通过生境花园示范实践,逐步促成城市生境花园网络的形成,建立更多城市小生境,并打通城市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关键节点和廊道,提升和丰富城市生物多样性,同时提高居民接近高质量绿色空间的通达性,满足居民对于亲近自然的渴望,让社区居民乐享绿色空间所带来的生态福利,实现项目助力上海生态之城的愿景。
6月8日,在第14个世界海洋日和第15个全国海洋宣传日到来之际,2022年首期自然保护公益沙龙——“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在线下线上同时举行。作为自然保护公益伙伴计划合作项目重点成果之一,TNC中国海洋项目发布了《中国牡蛎礁栖息地保护与修复研究报告》。
大自然保护协会(TNC)推出“从源头到河口”系列文章,分别介绍河流健康的重要性以及洄游鱼类的价值、河流生态系统和洄游鱼类的流域管理、有关鱼类洄游状况的监测与评估等内容,与大家共同了解河流和洄游鱼类。
5月31日,上海市长宁区五园三亭社区生境花园正式投入使用。这是继1235生境花园正式开门后,长宁区建成并投入使用的第三个生境花园。“六一”儿童节临近,开幕式以“童心童趣 探索自然”为主题,家长和小朋友们积极参与到现场耕乐园种植活动和花艺园廊亭下的互动游戏中。
日前,由大自然保护协会(TNC)策划的《土壤健康:反思与重构》(Rethink Soil: A Roadmap for U.S. Soil Health)一书由中国环境出版集团出版发行。
5月10日,随着社区生境花园志愿者团队接过授旗, 上海长宁区1235生境花园正式开门迎客。作为长宁区生境花园试点的技术支持单位,大自然保护协会(TNC)承担生境花园设计理念及设计原则培训、向居民等宣传生境花园理念以及审核设计方案、把控施工技术、评估花园生物多样性等工作。
从2018年开始,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中国项目与内蒙古农业大学、老牛基金会等重要的合作伙伴,共同在锡林郭勒盟草原开展草地智慧管理项目,以多年草地生产力监测数据为基础,计算出不同类型草地月动态生产力系数,后根据每年5月(草地返青的时节)草地实际生产力,预测年度草地生产力月动态变化曲线,并以此制定合理的载畜量与季节性放牧管理制度,旨在保护草原生态服务功能的同时,充分发挥其生产功能优势,为草地的恢复与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企鹅花园是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推动的“美丽深圳社区共建花园”在南山区蛇口片区的项目之一。该花园入选2020年度“深圳市社区共建花园十佳花园”。该项目由南山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牵头,蛇口社区基金会承办,草图营造执行,中国TNC提供生境花园技术支持,蛇口街道及海欣工作站提供政策及资源支持,太子湾学校师生及周边市民参与设计、营建和管养的全流程。
为了推动滇金丝猴及栖息地整体保护,2019年7月正式成立了“滇金丝猴全境保护网络”,网络由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YGF)、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云南白马雪山保护区管护局等13家单位共同发起,是云南省首个野生动物及栖息地保护网络,网络实行保护管理机构、公益组织、科研机构、社区、公众和企业等广泛参与的联合保护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