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项目

滇金丝猴全境保护网络第2季度工作简报

  • 日期:2021.08.13
  • |
  • 来源:TNC
滇金丝猴全境保护网络
第2季度工作简报
©龙勇诚

滇金丝猴保护网络合作平台建设



1、全境保护网络公开课



在第 52 个世界地球日到来前夕,4月21日19时-20时,由滇金丝猴全境保护网络发起,自然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大自然保护协会(TNC)、根与芽、百度百科联合主办,推出线上直播活动“对话珍·古道尔——守护地球、珍爱生命”,最高5万多人同时在线观看,总观看人次110万。


2、撰写完成全境保护网络2020年报


©龙勇诚
©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


2021年4月,网络秘书处完成网络2020年报撰写,详细介绍过去一年网络开展的工作,包括网络平台建设、巡护监测、栖息地及廊道修复、公益保护地、品牌传播与公众参与、资金投入与合作单位等方面的内容。秘书处印制了200份年报,分别邮寄给了27家成员单位和其他感兴趣的伙伴单位,同时将年报以电子书的形式放在云南省林草局官网,以供阅读和下载。



全境调查监测和保护能力提升



工作坊参会代表合影  ©东喜玛拉雅研究院


5月22日生物多样性日,滇金丝猴全境保护网络“科学保护研讨工作坊” 暨第十三届东喜玛拉雅学校在大理大学举办。工作坊由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指导,大理大学东喜玛拉雅研究院、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和中国TNC承办,来自大理州林业和草原局、大理大学、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TNC、北京大学、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众安科技、新智感科技等企业及滇金丝猴分布的8个保护地单元共计40余名代表参加。


全境保护网络科学专家组、北京大学李晟研究员做专题授课培训   

©廖灏泓


分组分主题研讨和展示  ©滇金丝猴全境保护保护网络



滇金丝猴栖息地恢复和廊道建设



1、滇金丝猴栖息地植被恢复&蚂蚁森林2021年项目评审通过


植被恢复项目专家评审会现场  ©赵铭石


4月27日,《2020年蚂蚁森林滇金丝猴栖息地植被修复项目方案》通过专家评审。项目实施单位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技术支持单位中国TNC与中科院昆明植物所、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云南国土资源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就方案进行深入探讨。项目团队经过野外调研及与各实施保护区沟通,预计将恢复5326亩栖息地植被,种植各类苗木近40万株。专家组认为,2021年项目方案在过去几年实施的基础和经验上继续拓展和改进,筛选造林地块继续围绕龙马山、啦沙山等重点种群科学合理,设计新增造林树种冷杉为滇西北高海拔区域优势树种,切实可行。专家组一致认为方案的图、表、文等表述准确,内容全面,可操作性强,评审通过。2021年的造林工作,项目执行团队先期已同蚂蚁森林签署备忘云杉、华山松合计24万株种植备忘录,并已完成苗木预定,人员组织等前期工作。


2、滇金丝猴栖息地植被恢复&蚂蚁森林获万向信托·“一片叶子”慈善基金支持


啦沙山部分景观  ©赵铭石


近日,“一片叶子慈善信托”(由万向信托受托管理)决定向由滇金丝猴栖息地植被恢复&蚂蚁森林项目捐赠人民币120万元,用于兰坪云岭省级自然保护区内啦沙山区域植被恢复。自2016年以来,中国TNC及全境网络在该区域展开植被恢复项目面积已达2350亩,“一片叶子慈善信托”的资金将用于在2021年雨季种植云杉、华山松总计55500株,恢复约750亩土地高山针叶植被,为猴群向潜在栖息地迁徙提供生物廊道。



滇金丝猴公益保护地建设和社区综合保护



1、德钦巴美滇金丝猴公益保护地


1)社区巡护正常开展,村民参与度越来越高

巴美四大社区每月按时开展了社区参与式巡护,从不同区域、不同路线对保护地进行了12次巡护,实施了垃圾清理、野生动物记录、巡护道路清障、人为干扰记录等工作,参与村民40余人。


村民在巡护过程中记录野生动物痕迹  ©塔玖协会


2)监测取得初步结果,第一轮70余台红外相机监测按期完成

截至4月下旬,巴美保护地回收了71张红外相机SD卡,同时更换了电源和新卡,本轮红外相机记录周期为2020年11月至2021年4月,记录到包括滇金丝猴、林麝、红腹角雉、亚洲黑熊等重要物种在内的动物影像,其中林麝为巴美首次记录。


滇金丝猴  ©塔玖协会

林麝  ©塔玖协会


3)协同蚂蚁森林团队开展社区访谈

4月底,塔玖协会接待来访的合作伙伴蚂蚁森林团队,协会组织人员协助团队走访巴美社区。


4)组织对外交流

5月下旬,塔玖协会3名骨干成员参加在大理大学举办的滇金丝猴全境保护网络科学保护研讨工作坊,积极参与讨论,表达对巡护监测工作的思考和意见,现场学习电子化巡护APP使用。


巴美团队积极参与工作坊研讨  ©滇金丝猴全境保护网络


2、丽江老君山滇金丝猴公益保护地

1)保护管理

4-5月,老君山保护中心启动社区调研,与村委会和村民交流,探讨建立老君山社区协议保护机制,探索滇金丝猴友好社区巡护基金和发展基金,促进村民参与巡护保护工作。


社区调研  ©丽江老君山保护中心


2)社区发展

  • 滇金丝猴友好产品——滇金丝猴咖啡完成升级

    “滇金丝猴3000+”及丽江老君山滇金丝猴友好社区品牌“弥司子”与“曼老江咖啡”再次合作,开发出新款联名滇金丝猴滤挂咖啡,并向众安保险公司售出首单300份咖啡,销售额的15%将捐赠用于滇金丝猴保护。“滇金丝猴咖啡”还在6月青海省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生态博览会成功亮相。


滇金丝猴咖啡  ©张芳


  • 擀毡非遗技艺助力滇金丝猴手账

    老君山与大理喜洲羊毛毡非遗传承人深度合作,以最初的毛毡封套手账为原型,进一步优化,经过设计师、技艺人和手账内芯制作商各方协同,开发完成毛毡一体手账样式,为实现批量化生产打下基础。


毛毡手账样品调试  ©许浩


  • 滇金丝猴友好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在老君山利苴村动工

    5月,滇金丝猴保护网络团队选址老君山利苴村,租下一幢民房用于滇金丝猴友好产品生产基地。团队聘请了丽江石鼓维岛自然农场主理人对原建筑进行朴门设计,以适应羊毛毡等产品生产的功能需要并充分体现环保理念和自然元素。场地于6月底起陆续现场施工,预计在10月完成改造。


老君山弥司子社区生产厂房启动改造建设  ©丽江老君山保护中心


3)滇金丝猴自然中心运营和自然教育

  • 滇金丝猴高山花园建设

    滇金丝猴高山花园是滇金丝猴自然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滇金丝猴高山花园建设计划获得TNC大中华区理事委员曹欧劼女士的资助,5月完成了院落改造和土建施工。


左图:高山花园效果图 右图:高山花园改造初步效果  ©丽江老君山保护中心


院落改造施工完成后,已对高山花园植被营造进行了详细的设计。基于“以本土植物为主、兼顾现代审美”的标准,综合花园的观赏、自然观察、物种保育、高山植物科普等功能,计划建立五感体验区、高山植物展示区、昆虫传粉区等不同主题的区域,并策划开展益虫屋制作、物候观察、植物手作等丰富有趣的社区和公众参与的自然教育课程。7月前,我们完成了第一批植物的种植工作,栽种了四照花、丽江山荆子、云南含笑等本土乔灌木和众多宿根植物。


周边村民参与高山花园建设  ©丽江老君山保护中心


  • 自然教育

    6月,自然中心院落土建工程改造完成,我们策划了两期公众和社区参与滇金丝猴高山花园营造的主题活动。6月5日,世界环境日,来自众安保险公司“星火计划”的11名成员作为第一批造园者来到老君山滇金丝猴自然中心开展公益采风活动。


参与滇金丝猴高山花园共建   ©丽江老君山保护中心


6月19日,老君山中心邀请了利苴村16个家庭来到滇金丝猴自然中心开展了主题为“植物的生命之旅”的自然教育和高山花园营造活动。


利苴小学生与家长参与滇金丝猴高山花园共建  ©丽江老君山保护中心


4)保护宣传

丽江老君山保护中心应邀与丽江市生态环境局深度合作,参与迎接COP15大会的科普宣传工作。



网络成员单位简讯



1、那仁-萨勇滇金丝猴社区保护地工作进展(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探寻萨勇村神山圣境的故事,挖掘整理传统文化。©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那仁村重新放置红外相机(2021年4月)©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那仁村接待咨询公司志愿者进村考察,共同商讨村庄发展之道。©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5月22日生物多样性日,发布那仁保护视频短片。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滇金丝猴全境保护网络-监测培训(5月)


那仁两名村民代表参加了网络5月举办的大理大学巡护监测培训,并与网络成员、专家老师、基层护林员交流学习。©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2、梦南舍社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工作进展

梦南舍利用“优势视角”手法就女性在社区治理、人居环境提升、可持续生计探索和文化传承的参与等方面有不同形式的推动。就拉嘛寺社区而言,梦南舍以“傈僳族社区可持续生活探索项目”和以妇女为核心的“滇西北拉嘛寺社区保护地傈僳族妇女可持续生计探索项目”挖掘社区女性优势,并以此作为推动社区发展的基础。


©梦南舍


梦南舍在拉嘛寺推进项目活动中,从女性自我意识的提升和妇女知识技能的掌握方面进行。从项目介入后梦南舍组织开展社区考察学习活动,活动前期进行了两次小组内的讨论,讨论内容以考察学习目的和团队成员的参与度等展开。通过开展学习和讨论,着重“兴趣”挖掘和培养,以及“自信心”的提升,并通过对照式的考察学习活动增加知识储备,提升个人技能。



近期科学保护快讯



1、滇金丝猴首个云南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挂牌成立

5月1日,云岭滇金丝猴云南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云岭站)在怒江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云岭省级保护区拉沙山野外观测站正式挂牌,此举标志着大理大学东喜玛拉雅研究院(以下简称东喜院)和云岭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共建拉沙山滇金丝猴野外观测站及长期的野外监测工作正式获得云南省科技厅的认可,标志着云岭保护区滇金丝猴的研究、监测和管理进入了新的阶段。


©东喜院


本次挂牌仪式正值劳动节之际,借此机会,东喜院院长肖文研究员带领整个团队在云岭站进行基于流域视角的多类群生物多样性同步监测,完善了东喜院和多样性监测的整体框架。


2、滇金丝猴野外种群断奶行为研究

灵长类婴幼儿断奶是个体生命的重要过程,即标志着婴幼猴能独立获取营养,也体现了雌性繁殖调控和特定环境下的适应策略。大理大学东喜玛拉雅、西南林业大学和云岭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基于2008年5月至2010年4月的行为监测数据,分析了云岭省级自然保护区拉沙山滇金丝猴群1-26月龄婴幼猴的活动时间分配和成年个体对婴幼猴的照料(携带和空间距离)数据。


滇金丝猴全境保护网络简介

滇金丝猴全境保护网络成立于2019年7月,作为云南省首个野生动物及栖息地保护网络,目标是推动滇金丝猴及栖息地整体保护。网络由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云南白马雪山保护区管护局等13家单位共同发起,目前共有27家成员单位组成。


网络实行保护管理机构、公益组织、科研机构、社区、公众和企业等广泛参与的合作保护机制,聚焦滇金丝猴种群调查、栖息地监测网络建设、巡护管理和保护能力提升、栖息地廊道修复、滇金丝猴社区公益保护地建设、滇金丝猴自然教育、公众参与等方面内容,以期为中国旗舰物种的保护积累经验和树立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