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 合理轮作--“全能”食物马铃薯
- 日期:2021.01.08
- |
- 来源:TNC

大小、形状、颜色各异的马铃薯模型 | 摄影:曾楠/TNC




图源 | Alpha /flickr(左上)Ruocaled /flickr(右上)gogatsby /flickr(左下)单良 /TNC(右下)

墨西哥城市场上常见的红色马铃薯 | 摄影:单良 /TNC
马铃薯种植在我国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然而,随着种植面积、种植投入的不断加大,马铃薯种植业面临着很多问题与挑战。如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随着马铃薯集约化种植程度的不断提高,马铃薯连作导致的土传病害日趋严重,病虫害控制难度加大,产量、品质下降问题十分突出[3],土壤健康状况降低,严重制约了马铃薯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马铃薯田 | 摄影:张丹 /TNC
改进措施:
兼顾马铃薯轮作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轮作
轮作是指在同一田地上按一定顺序连续种植不同作物的方法,这与高度集约化的单一连作模式相反。国内外已有大量试验证明轮作对马铃薯生产有巨大生态和经济效益,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4]。

苗期马铃薯 | 摄影:曾楠 /TNC
我国一年一作区面临着冬季地表裸露、风蚀的问题
我国北方一作区,由于冬季气候寒冷干燥,每年只能种一茬作物。在农作物生长期(5月-10月)以外季节,地表长期裸露,加之北方气候干、风力大,致使土壤风蚀严重,土地沙漠化日趋明显。
马铃薯轮作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评价
TNC案例描述

马铃薯种植种块 | 摄影:曾楠 /TNC
种植马铃薯是河北张家口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由于缺少科学认识和生态观念,传统的马铃薯种植通常采用连作模式,且收获后土地裸露,一度导致了严重的土传障碍和冬季风蚀的问题,影响了马铃薯质量和土壤健康,威胁干旱地区马铃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试验地采样 | 图片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8年开始,大自然保护协会(TNC)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先正达(中国)投资有限公司、雪川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启动了“张家口可持续农业项目”,在当地选择了一块已连续种植马铃薯多年的典型农田,用于探索平衡当地农业发展与环境效益的土豆最佳轮作模式,将轮作作物(燕麦、小麦、大豆等)纳入马铃薯的生产过程中,经过多年长期监测成本收益分析,将不同的轮作模式进行比较,分析不同轮作组合的可行性,以及作物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变化。试验发现,马铃薯轮作有效改善了作物根系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平衡养分循环和土壤微生态。

注:病虫害控制率、GHGs(温室气体) 减排量、节氮量、节钾量以及节磷量为病虫害发生率、碳足迹、平均年需氮量、平均年需钾量以及平均年需磷量统一取值方向后指标名称
多样化设计的马铃薯轮作可以带来:
经济效益
-
马铃薯病虫害发生率显著降低,有效降低农药的使用
-
马铃薯水分利用率提高,节省灌溉成本
-
马铃薯需肥量减少,节约化肥成本
-
马铃薯产量提升,增加收入
生态效益
-
有效提高土壤肥力
-
碳足迹远低于连作,根据欧洲能源交易所碳交易价格折合成碳交易成本,能够提供1973元/公顷的效益



试验田观摩现场 | 摄影:张丹 /TNC
结语
干旱及半干旱区占我国国土面积的49%,是我国陆地生态系统最为脆弱的区域,年降雨量稀少且分布不均,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土地面临严重的退化。特别是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干旱及半干旱地区的农业发展面临巨大挑战,调整产业结构和种植方式,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TNC希望与各合作伙伴一道,共同探索科学的马铃薯及其它主要作物轮作模式,为中国广大的干旱及半干旱区发展可持续农业提供示范,并将致力于应对区域内面临的水土流失、土壤健康状况恶化和资源过度消耗等主要环境问题。
Referenc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