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项目

TNC中国内蒙古项目为农户开展旱作农业主题培训

  • 日期:2023.04.04
  • |
  • 来源:TNC

春争日,夏争时,一年农事不宜迟。3月的内蒙古,虽然寒风料峭,但是为春耕开展的各项准备工作已经热火朝天地进行开来。


TNC工作人员在商都县小海子镇与农户座谈。摄影:兰科其/老牛基金会

 

受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县委党校、乌兰察布市商都县小海子镇政府的邀请,日前,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中国内蒙古项目赴乌兰察布市商都县小海子镇及和林格尔县保汗沟村等地,开展了以旱作农业为主题的技能培训活动,推广可持续旱作农业技术,为当地的春耕备耕提供技术支持。


乌兰察布市曾是地瘠民贫、严重缺水的地方。过去,当地农民为了增加收入种植玉米、马铃薯、甜菜等高耗水作物,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加快,部分湿地萎缩严重。2020年以来,为了减少地下水抽采量,商都县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压减蔬菜、甜菜、马铃薯等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扩大燕麦、杂粮等低耗水和耐旱作物种植,并积极探索可持续的旱作农业种植技术,提高旱作农业的技术水平。2023年年初,小海子镇邀请TNC到小海子镇进行考察,希望能够共同合作,示范推广2000余亩旱作玉米,并同时对涉及的农户进行前期的项目宣讲及技术培训工作。


在本次技能培训活动上,参与培训的农户热情很高,从地块的整理、播种过程到苗后田间管理等环节提出了问题,TNC工作人员从自身多年实施的经验出发,一一进行了答疑。


3月底,TNC中国内蒙古项目受和林格尔县县委党校的邀请,来到和林格尔县城关镇保汗沟行政村,与县委党校和村支部,共同召开了以旱作小杂粮种植技术为专题的党日活动。


保汗沟行政村是当地的革命老区。因为地处山区,土地破碎化,不利于机械化作业;此外,当地地下水资源贫乏,农业灌溉条件较差,虽然最近几年有部分返乡青年回村进行种植业开发,但受限于当地的自然条件,收效甚微。当地有种植谷子、黍子、豆类等杂粮的传统,受益于山区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点,品质优良,但由于旱作技术一直落后,收成受降雨的影响较大,产量得不到保证。当地居民为了保证收入,只能广种薄收,对并不适宜种植的灌木地和草地进行开垦,对当地的生态修复成果造成了巨大的挑战,形成了开垦—撂荒—再开垦的恶性循环中。


在对其自然条件进行综合考量后,TNC中国内蒙古项目提出集中地理优势、发展可持续旱作杂粮种植、增加农产品经济附加值,提高单位面积经济收入的发展思路,即依托当地昼夜温差大、病虫害少的气候优势,种植精品小杂粮作物,采用生态友好的可持续旱作技术,提高种植业的气候韧性,实现作物的稳产增产,改变当地粗放的种植方式,降低农业对环境的影响。


培训会上,县党校的领导从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现路径出发,对旱作小杂粮种植技术提出了肯定,并表示将对项目在保汗沟行政村的推广示范提供全面支持,TNC中国内蒙古项目从技术层面,对种植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对当地农户进行了培训,项目农户也从自身情况出发,提出了建议与问题。


常年与TNC合作的农户代表在地头介绍经验 。来源:TNC

 

旱作农业是指无灌溉条件的半干旱和半湿润偏旱地区,主要依靠天然降水从事农业生产的一种雨养农业。自2015年,TNC中国内蒙古项目在和林格尔、巴林左旗陆续开展了旱作农业技术的引入、示范和推广工作,并完成了旱作玉米、旱作谷子、旱作藜麦等作物的技术集成工作。通过可持续旱作技术,可以实现在作物整个生长周期中,不用或少用地下水进行灌溉、而产量接近或超过当地水浇地的水平。经过测算,光节省地下水一项,每亩农田年节水在100吨以上。不仅减少了地下水的使用量,还能够显著提高干旱半干旱区受降雨等因素的影响,从而提高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韧性。


TNC工作人员与和林格尔县厂汉沟村村民交流经验。来源:TNC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TNC中国内蒙古项目结合自身优势,以科学为基础,以技术推广应用为抓手,与政府相关部门等携手,在因地制宜开展保护工作的同时,充分考虑改善当地社区的生计,力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