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工具科学方法

气候,社区和生物多样性(CCB)标准


气候,社区和生物多样性(CCB)标准是由气候、社区及生物多样性联盟(Climate, Community and Biodiversity Alliance, CCBA)于2005年推出,以促进开发和投资综合性、可持续的落地项目。


©Steven David Johnson


减少毁林和森林退化可以帮助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造林再造林和混农林活动可以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经过精心设计后,这些项目也可以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并推动社区可持续的经济和社会发展。CCB标准的建立是为了鼓励以综合的,可持续的方式,开发和销售那些能够提供可靠且显著的气候、社区和生物多样性效益于一体的项目。要求采用最佳操作手段来创造能够为减缓气候变化、当地社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产生正面效益的符合标准的项目。


TNC中国项目引入并借鉴森林碳汇项目的机制和方法,在项目设计之初即遵循CCB标准,确保每一个项目都具备减缓/适应气候变化,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多重效益。自2005年起,TNC与多个合作伙伴一道,先后在云南腾冲、临沧、四川川西南大熊猫栖息地、内蒙古干旱半干旱生态脆弱区等生态功能十分重要的区域之中或毗邻的不同生境类型区域内,规划并实施了6个林业碳汇项目,遵循“适地适树、乔灌草结合”的造林设计原则,逐步恢复了约11400公顷的森林,未来60年将吸收大气中至少260万吨二氧化碳,相当于30万辆小轿车一年的碳排放量。同时,近自然恢复的森林生态系统同时可以提供保持水土、改善水质、净化大气环境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恢复濒危物种栖息地和关键廊道,增强当地社区和野生动植物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碳汇交易的资金弥补了造林资金和后期管护资金的不足,大大提升了造林的成功率,同时也为当地社区带来了持续的经济收益。TNC在云南腾冲的第一个森林碳汇项目于2007年获得了全球第一个CCB标准金牌认证,至今开发完成的4个项目也全部获得CCB标准的金牌认证。

诺华川西南林业碳汇、社区和生物多样性项目    摄影:张小全



 “诺华川西南林业碳汇、社区和生物多样性项目”是其中非常成功的案例之一。项目地位于以大熊猫等珍稀濒危物种为主要保护对象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散落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越西、昭觉、美姑和雷波五个县,涉及17个乡镇26个村。由于历史上不合理的人类开发利用,造成野生动物栖息地退化,使得凉山山系的大熊猫栖息地面临剧烈破碎化的风险。同时凉山地区是极度贫困地区,当地社区极度依赖自然资源,经济落后。川西南地区也是未来气候变化影响最严重的区域之一,气候变化将进一步威胁生物多样性和当地社区经济。在克服了高海拔、自然条件恶劣、土地退化严重等多种困难的情况下,在4095.4公顷的土地上,栽植和补植冷杉、云杉、华山松等各类苗木约2100万株,预期将在未来30年内吸收大气中的120万吨二氧化碳。通过项目的实施,在增加森林碳汇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也对原住民的社区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产生了积极影响。随着项目的持续推进,项目地植被的逐步恢复,当地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更重要的是,该项目还增强了关键栖息地生态系统的连通性,构建起了物种种群交流的廊道,这对扩展和改善大熊猫等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多重效益碳汇造林项目兼顾了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