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国合会30周年 | 记2022年会中的TNC声音
- 日期:2022.06.21
- |
- 来源:TNC
6月13日下午,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22年会主题论坛“链接流域管理与自然、韧性”在线上线下同时召开。会议由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荷兰环境评估署(PBL)联合承办,TNC高级政策顾问鲍勃·坦西、荷兰三角洲研究院高级顾问基斯·邦斯联合主持。国合会中外方首席顾问、委员、特邀顾问、合作伙伴等出席会议。
线上部分参会代表 | 来源:视频截图
线下会场部分参会代表 | 来源:TNC
大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气候变化、城市化、去碳化、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等人类生存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挑战均在流域的地理空间里交汇与显现。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性议题。
继2021年进行前期研究之后,2022年,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PBL和TNC组成课题组开展“低碳韧性城市发展与适应气候变化——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流域治理”专题政策研究。本论坛介绍了该项研究的初步进展、发现和建议,以及即将开展的活动和计划,希望就气候变化对流域治理的影响、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流域治理的行动与建议,以及全球大河流域管理经验借鉴与未来展望等议题进行深入交流研讨,为中国流域管理与气候变化适应贡献智慧,并为第七届国合会流域SPS(Special Policy Study)项目的持续展开提供思路借鉴。
开场致辞
刘世锦先生作开场致辞
在开场致辞中,国合会中方首席顾问、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明确了流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强调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四位一体协同进行,加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NbS)主流化,并开展国际经验借鉴和国际合作。
李晓江先生作开场致辞
国合会特邀顾问、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课题组中方组长李晓江提出流域是一个宽泛的问题。本次研究中发现长江流域在过去20多年中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严重,是经济发展潜力和保护压力并存的关键地区。长江流域保护需要积极借鉴国际经验,聚焦灾害防范和城市韧性。
马晋红女士作开场致辞
TNC中国首席代表马晋红介绍了流域的重要性,以及作为人类和自然相互影响的关键地区,面临着来自自然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同时,气候变化使得这些挑战更加复杂。TNC中国淡水保护工作聚焦长江流域,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淡水实践保护经验,一直倡导利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通过保护、可持续管理、修复生态系统并与传统的工程措施相结合形成协同效应,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一单元
气候变化与流域管理
费尔南多·米拉莱斯-威尔海姆先生作主题报告
TNC全球水项目首席专家、课题组外方组长费尔南多·米拉莱斯-威尔海姆就《气候变化及其对流域的影响》进行了专题报告。费尔南多首先分析了气候变化正在从结构上改变水文模式和水流速度,进一步加剧了流域现有的压力和面临的风险。他认为要减缓流域面临的压力需要适应性的调整,并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对长江和莱茵河进行了举例说明。针对流域的科学政策制定,他提出了“韧性框架”的概念,包含持续、适应和转变三个模式。此次研究报告从了解流域韧性的限制因素、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数据收集与分析、治理模式创新四个方面进行了科学分析,期待利用科学研究支持政策制定及实施。
薛澜先生作主题报告
国合会委员、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薛澜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和建议》进行了发言。他提出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上升至国家战略,但仍面临一系列挑战,主要包含水资源匮乏、水安全、水资源生态退化、水污染等问题。应对这些挑战需要从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流经辖区、评估指标、职能部门与行业等五个方面进行统筹协调。针对具体的措施可以从目标规划、数据监测、管理体制、制度建设等四方面展开,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文化遗产为抓手,法律框架为保障,创新治理机制。
第二单元
中国流域管理行动:提升气候韧性与安全
杨波女士作主题报告
TNC中国淡水项目总监杨波就课题组报告政策建议进行了摘要汇报。课题组主要提出了六点建议:一是认为未来50年是中国流域治理的重要时间窗口,应立即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倡导建设“流域生命共同体”;二是加强极端事件防护,恢复生态系统,采取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三是把自然环境格局作为空间规划的起点,进一步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打造具有韧性的城乡聚落;四是制定低碳时代重点工业港口城市综合规划,选取主要支流和三角洲地区等开展试点探索;五是加强流域岸线的水陆统筹治理,将岸线作为长期的资源,推进下游工业港口岸线向生态、生活岸线的转型;六是加强应对能力建设,关注易灾地区、易灾人群的性别平等与社会公平问题。
李晓江先生作主题报告
国合会特邀顾问、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课题组中方组长李晓江代表课题组以《低碳韧性城市发展与适应气候变化——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流域治理》为题进行了汇报。发言内容主要围绕气候变化下全球大河流域的风险与挑战,新认识与流域治理的国际经验借鉴,长江流域面向2050年的治理愿景、准则与行动,长江流域气候变化的现象与灾害风险分析,长江流域应对气候变化的韧性策略,长江下游岸线利用问题与优化策略,长江流域中的社会公平与性别问题,流域治理的政策建议和工作建议九个方面展开。
欧文克先生作特别发言
荷兰水事务特使欧文克在视频发言中提出水资源管理议题与每一个可持续发展目标都息息相关。明年的联合国水大会将通过全球水行动议程,带来全球的变革。在生物多样性丧失、经济发展、气候变化和盐碱化大背景下,要关注水流域管理,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主题。此外,光有“纸上谈兵”的美好承诺是不够的,关键是要采取行动。
特别单元
流域管理中的性别议题
马库斯·威沙特先生作主题报告
世界银行中国局首席水利专家马库斯·威沙特就《流域管理中的性别议题》进行了发言,主要从全球水资源管理中性别主流化现状、长江流域保护与生态修复中的性别平等项目和中国河长制中的性别平等展开。
秦奕女士作主题报告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秦奕针对此次国合会专题政策研究中的《长江流域中的社会公平与性别问题》进行了汇报。她回顾了工作历程与研究背景,介绍了长江流域性别与社会公平的关键因素、流域治理的性别与社会公平策略两方面的研究成果。
第三单元
连接中国与世界:全球大河流域管理经验
於方女士作主题报告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首席科学家於方围绕《中国的环境经济核算进程》进行分享。她详细介绍了我国的环境经济核算进程、核算应用以及未来研究方向。据研究,2015年-2020年,中国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经济生态生产总值(GEEP)不断增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增长率超过生态环境退化成本的退化率。目前环境经济核算被广泛应用于《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大气十条”)、稀土资源开发,在福建、西藏、山西都有具体案例。未来希望将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纳入主流化决策程序,强化其在空间规划中的应用,建立相应政府绩效考核机制,开展相关绿色经济、金融和生态补偿政策制定。
克拉斯·格伦先生作主题报告
荷兰水利局莱茵河保护国际委员会荷兰首席代表克拉斯·格伦针对莱茵河治理进行了经验分享。他首先从基础数据、服务功能、管理机构介绍了莱茵河的具体情况,并分析了当前面临的挑战包含气候变化及其带来的冰川融化、冬季降水减少等。最后介绍了中国和荷兰的合作,分析比较了莱茵河流域和黄河流域现状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格里·加洛韦先生作主题报告
美国自然遗产研究所主席、密西西比河委员会前主任格里·加洛韦分享了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密西西比河管理经验。他着重介绍了密西西比河的流域情况以及当前面临的挑战,强调通过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将不同的元素结合在一起。
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
联合国粮农组织土地与水资源司司长李利锋、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原副总裁包起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生态市政院总工程师任希岩、亚洲开发银行东亚局局长许李凤玲进行了小组讨论。
李利锋提出当前流域治理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协调经济发展、气候变化、碳排放等不同的议程,确保不同利益相关方的规划能够产生协同效应。联合国粮农组织针对水资源和土地的综合管理提出了低碳利用和开发的建议,提升土地和土壤的韧性。
包起帆分享了上海港横沙浅滩、固沙保滩,利用疏浚土来塑造生态的治理经验。
任希岩认为当前流域治理面临的挑战主要是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发展经济不确定性以及耦合互相作用,需要跨部门、跨行业,结合国际经验开展综合性研究。未来加强流域地区的水陆综合管理,可考虑进行国际比较研究,在次级流域开展。
许李凤玲提到长江和黄河流域是亚开行与中国政府在自然资源管理、环境和生态保护以及应对气候变化,以支持高质量的绿色发展方面的旗舰型流域合作项目,强调了要通过加强适应性和体制建设来改善河流流域的管理,以及全流域机构协调和各部门、各地,包括上游和下游以及各级政府之间合作的重要性。
总结发言
魏仲加先生作总结发言
在本次主题论坛的最后,国合会外方首席顾问、国际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原院长魏仲加进行总结发言。他认为此次专题研究是国合会第一次真正的审视气候风险,围绕如何实现气候韧性、通过综合的水资源的管理在流域层面实现韧性的研究。我们需要在流域层面进行综合管理,结合中国的“双碳”目标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和工具开发。此外,流域治理的评估除了具体指标还可以考虑和GEEP、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自然资本等一起结合形成合力。
(本文根据会议记录整理,未经过发言人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