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自然的力量 | 适应气候变化
- 日期:2020.09.28
- |
- 来源:TNC
导读:全球变暖,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本该带来温暖降雨的和煦季风变成了破坏性极强的热带风暴。过去50多年以来,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但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已经和正在发生,并将持续增强,气候变化减缓行动的效果在短期内难以看到,因此,提高气候变化适应能力成为应对气候挑战的另一项重要选择。本期解锁自然的力量系列长文将重点解读: 什么是适应气候变化、为什么要适应气候变化,以及如何利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开展适应行动。
摄影|Rick McEwan
气候变化——人类面临的最大环境危机
资料来源:IPCC(2018)
资料来源:瑞士再保险(2020)
什么是适应气候变化
为什么要适应气候变化?
如何利用NbS适应气候变化
所谓EbA,是指利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帮助人类适应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EbA的使用需要综合利用多种技术与管理手段,核心的技术手段包括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气候变化脆弱性评估、可持续生计评估等(王国勤等,2020)。然而,从全球的发展来看,EbA的推广也存在多重挑战,尽管在国家自主贡献中有所提及,但是缺乏清晰的目标,在迄今为止所有提交的国家自主贡献中,仅有24份明确地提及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作为适应手段(王国勤等,2020)。
中国开展的适应气候变化工作
2007年我国制定实施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首次提出了减缓与适应并重的原则。2013年发布的《国家适应战略》为统筹开展适应气候变化政策与行动提供了战略指导。2014年发布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对于建立健全适应气候变化的体制机制提出了明确要求。针对自然领域,该规划强调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资源得到有效保护,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在此期间我国积极开展国际合作项目,例如2014年农业部和世界银行共同实施由全球环境基金资助的气候智慧型主要粮食作物生产项目等。
2016年,我国颁布林业适应行动方案。到2017年初,我国应对气候变化主管部门联合相关部委,确定以全面提升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为核心,以实现城市的安全运营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启动了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其中NbS体现在重点的适应行动中,包括增强城市绿地、森林、湖泊、湿地等生态系统在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等方面的功能;保留并逐步修复城市河网水系,加强海绵城市建设,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
尽管试点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但我们需要意识到,目前我国对于适应工作的认识不足,基础能力不强,工作制度和配套保障不完善、跨部门协作机制不健全等特点(付琳等,2020)。
与NbS有关的五大关键适应行动领域
2018年成立的全球适应委员会(Global Commission on Adaptation, GCA),是目前国际上鲜有的、由国际组织和各国高层领导人组成的专门关注适应工作的国际机构,旨在通过全球协作共同推进适应行动。中国作为17个发起国之一积极响应, 成为GCA的执行组织之一。2019年,GCA在北京发布的全球旗舰报告《即刻应对:加强气候恢复力,呼吁全球领导力》(Adapt Now: A Global Call for Leadership on Climate Resilience),呼吁各国加速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与全球领导力。该报告还指出未来五年开展适应行动应该重点关注的五大关键领域:加强早期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具有高风险抵御能力的基础设施,优化旱地耕作方式,保护红树林,改善淡水资源管理。同时,报告也指出适应投资的高回报率(例如投入约1.8万亿美元可以带来约7万亿美元的收益)。
案例1
纽约:让城市更具韧性
摄影| Kevin Arnold
案例2
中国TNC内蒙古气候智慧型农业项目
摄影 | 林阔成/TNC
旱作农业新技术对比,左边为传统模式,右边为新模式
我们在内蒙古地区选取不同类型的关键生态修复区域作为示范点,打造“生态修复与经济发展相平衡”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在和林格尔2585公顷土地上完成了乔灌草相结合的生态修复示范,总结出一套系统的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的模式,并在其他区域进行推广。例如针对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的未来干暖化趋势,我们设计了涵养水源、集雨截流、旱作节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水四步的方式适应未来的气候变化;并将生态建设与生产关联起来,实现生态建设、生产增产、社区收益的多重效益。在未来我们希望通过与政府、企业等其他合作伙伴合作推广这一模式,恢复内蒙古退化土地、维护区域内土地的可持续生态与生产功能。
未来正在发生,全球气候系统正在发生巨大变化,而人类采取的气候适应行动越晚成本就越高,我们必须尽早开始改善农业基础设施,重视土壤健康,提高农业适应能力;努力提高城市韧性,打造气候适应型城市;加强生态修复与保护,重视生态系统适应与抵御气候灾害的能力;中国政府已经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了到2060年之前努力争取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气候变化适应不该成为被遗忘的角落。我们鼓励社会多元参与、提升公众和决策层对气候变化的认知。采取积极行动,增强对气候变化的风险抵御能力正当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