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项目

解锁自然的力量 | 实现经济和生态共赢

  • 日期:2021.03.10
  • |
  • 来源:TNC

摄影:Andrea Kappler

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人类社会高速发展,对自然的改造力度和影响程度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是人与自然的矛盾不断激化、人与自然关系严重失衡。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日趋枯竭的资源,“自然”问题似乎已成为制约地区和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而经济的快速发展, 亦让生态系统脆弱到不堪重负。本期解锁自然的力量系列文章,将探讨通过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NbS)的运用,激发创新潜力,重新认识自然的价值,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自然保护的良性循环,打造自然受益型经济(Nature-positive Economy),从而规避未知的社会、经济和生态风险,缓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


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历史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自然常被认为是一种永远不会枯竭的资源,人类曾凭借其自身的智慧增长和科技发展,高度信赖自己的创造能力以及对自然界的掌控能力。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自然保护一直被视为边缘性议题。直到21世纪初,随着气候变化、水和环境危机等造成的灾害频发,其后果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人们才逐渐意识到自然在帮助人类应对各种灾害中的重要作用,开始重新审视自然的价值。



NbS激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摄影:Nick Hall


到2050年,全球人口总数很可能突破90亿,人口不仅面临数量增长,由于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驱动,几十亿人的共同努力会使得大家逐步在几十年内脱离贫困。新增人口和新增财富会带来对食品、水、能源及空间的更大需要。除了直接把自然资源当作产品的采矿、采伐森林、海底拖网捕捞等显而易见的破坏之外,很多高度依赖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行业也会受到毁灭性打击。除了传统意义上的生态系统之外,错综复杂的气候变化问题也日趋严重。大自然的生态系统所承受的压力将会越来越大。然而随着人类的发展,人类让自然付出的代价,往往就是让社会付出的代价


由于商业对日益减少的自然资源的依赖,全球超过一半的GDP(约44万亿美元经济价值)正处于风险之中(WEF,2020a)。加之COVID-19带来的全球前所未有的经济动荡,世界正加速变化。在政府和企业寻求刺激增长之际,面对气候崩溃和自然危机,人类社会和商业发展亟待开辟一条尊重自然、与自然共同繁荣的经济增长模式,“一切照旧”不再是选项之一。自然的衰退及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往往是不可逆转的,一旦某一物种灭绝,便无法再生。然而,自然对人类的服务又存在无限性,即只要其完整和健康程度得以保存,自然的价值及其向人类提供的服务永远不会褪色


摄影:Erika Nortemann /TNC


自然对全球经济的贡献高达每年125万亿美元,将NbS融入商业项目中,能够为企业创造持续增长的机会。NbS的实施可以降低商业活动成本,创新盈利模式和收入来源,增强企业社会责任和公众信赖度,与此同时提供多重环境效益(EIB,2020)。尽管商业群体逐渐意识到自然的价值,但如何正确地运用NbS投资自然却成为挑战。为帮助企业和投资者快速识别可行的NbS,并找到最佳财务架构将其充分融入商业运作中,欧洲投资银行近期发布的相关指南提出了投资NbS的七步走,包括了解融资信息、明确商业模式和预期效果、评估经济现状、预测现金流走向、明确关键风险和防控措施、分析资本结构和来源、评估法律架构。该指南受众较为广泛,可以是关注NbS并希望将其纳入商业活动以提高绩效的企业家,有志将商业模式和保护理念进行跨界融合的保护组织,试图抵消其业务对环境影响的商业公司,以及希望支持环保项目的金融机构等。商业投资者在充分了解自然价值的基础上,需要对NbS投融资项目进行合理的资源规划才能最大限度地将自然价值与商业诉求相融合。



多元化资金机制推动NbS广泛应用


尽管NbS在激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逐渐受到关注,然而在现有资金池与应对社会和环境挑战急迫需求下,NbS的大规模实施仍然存在巨大的差距。传统的自然保护工作资金大多来源于政府和慈善捐赠,其资金体量和持续性较弱。长期稳定的资金投入是支持以NbS持续应对社会挑战的重要基础。


绿色金融推动NbS发展


充足的投资和慈善捐赠帮助了塞舌尔重组2000多万美元的债务,使其政府能将其债务支付转交于独立的信托基金,用于保护塞舌尔海洋和沿海生态系统 | 摄影:Jason Houston


绿色金融是一种综合性的解决方案,目的是以市场化手段促进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从参与方来看,绿色金融以政府、金融机构、社会资本等多方为主体,各方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合力,以基金、债券、保险、信贷、证券等金融业态,为绿色产业发展和转型注入资金(郭子源,2020)。绿色金融也是以解决环境问题为核心提出的有别于传统金融模式的创新金融体系。一方面要促进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引导资本流向资源节约型和自然受益型的商业和保护产业;一方面要保障金融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自然资源的外部性特征导致其难以定价,从而不能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因此从财务回报率上看,绿色金融项目的投资回报率通常较低。同时,企业相关环境信息的披露不规范且标准不一,导致绿色金融投资人难以评判可行性。由于自然生态系统自身循环发展特征,环境效益的获得通常需要时间较长,因此绿色产业很多属中长期项目,当前银行系统所能提供中长期贷款的能力有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绿色项目的融资能力(马骏,2016)。


尽管存在上述问题,绿色金融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仍在蓬勃发展。大量传统投资机构逐渐进入绿色金融领域,以借助相关投资管理声誉风险、提高公众好感。随着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公众健康危机等社会及环境问题愈发严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欧盟鼓励各国政府大力推动绿色金融来应对这些危机,同时将其作为绿色复苏计划和更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IMF,2020)。2019年2月,中国国家发改委联合央行等六部委印发了《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为我国绿色金融的推行和相关标准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NbS的理念和方法可为其中大量绿色产业赋能,并提供创新型的解决方案,而绿色金融机制的不断优化,也将为NbS的长效性推动带来原生动力。


自然受益型产业推动NbS发展


在美国各地,TNC正在努力推动新的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向老矿区转移,这是一种可以给社区带来新生活的方法 | 摄影:Dave Lauridsen /TNC


世界经济论坛的研究指出,以粮食、土地和海洋利用系统、基础设施和建成环境系统以及能源和开采系统为代表的三大关键社会经济系统必须实现向自然受益型模式的重大转变,这三大系统贡献了全球三分之一的经济产值三分之二的就业机会(WEF,2020b)。2020年9月全球环境基金(GEF)、世界可持续发展商业理事会(WBCSD)、TNC、世界资源研究所(WRI)等14家机构联合向全球政策制定者发布宣言,以期到2030年实现自然受益型社会的全面转型。


越来越多的企业也意识到两个重要的事实:一是人们依赖自然的方式远比想象中复杂;二是自然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过度消耗和不合理开发利用正在且将会给予商业发展重击。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对其所处社会和环境系统的积极影响,企业必须制定系统性的企业社会责任战略,同时对社会和环境效益进行科学监测评估和及时报告披露。将NbS的核心理念融入企业社会责任战略中,同时要尊重自然规律,充分了解在CSR战略中对NbS项目的投资回报具有长期性和可持续性,摒弃短期获利性心态。此外,企业在投资NbS的过程中要确保从项目设计到实施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NbS全球标准(Rangan et al.,2015)。


“自然收益”加入到“股东权益”,使NbS在经济绿色转型中发力,激发绿色金融投资创新和自然受益型产业良性循环,促进社会经济动态提升,引导多元化资金投向自然,自然资源获得的保值增值终将反馈到投资人和产业本身。



NbS多方参与及政策引导


密克罗尼西亚埃尼佩因红树林保护区附近的海洋保护区,TNC在这里与地方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合作以保护资源,满足未来人口的需要 | 摄影:Nick Hall


在环境治理中,引入多利益相关方的多中心治理模式在公共管理学中被认为优于传统模式,一方面可以降低管理成本、提升效率,一方面可以促进自然资源外部性的内生化(Zingraff-Hamed et al., 2020)。随着环境问题的复杂性提升,环境治理已不再是政府主导下的自上而下的传统治理模式,而逐渐转变为一种政府、私营部门、社会组织、研究机构等多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式的合作治理模式。为实现NbS的长效性推动和实施,我们建议要形成以NbS为核心的多中心环境治理模式。


多方参与平台建设


以NbS为核心的多中心环境治理模式中,在要求各利益相关方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推动治理成效提升的同时,还要注重多方交流共建,以确保多中心治理形散而神聚。在相关科研机构和社会组织的引领下,多个以NbS为核心的多方参与平台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些平台旨在引导各方进行知识交流和经验分享,广泛地开展以科学为基础的理论和实践方法创新,NbS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方法创新等工作。


气候、淡水、生物多样性、海洋、陆地五大公共领域 | 图源:球公域联盟官网


由牛津大学自然和社会科学家团队组建的NbS中心(Nature-based Solutions Initiative,NbSI)[1]是颇具代表性的以科学基础和政策影响为导向的平台,致力于充分了解NbS在应对全球挑战中的潜力,并通过科学和实践证据支持其可持续实施,与其国内外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领域NGO合作,共同为商业、政府和联合国的决策者提供建议。全球公域联盟(Global Commons Alliance,GCA)[2]是在2019年由26个全球领先科学和保护机构共同发起,致力于关注全球生物多样性、气候、土地、海洋和水等五大公共领域,目前已有超过50家机构加入该联盟。科学目标网络(Science Based Targets Network,SBTN)[3]是由GCA牵头25个机构共同成立,旨在以科学为基础帮助私营部门、投资者和城市管理者制定合理的目标,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同时,减少商业和城市建设对全球陆地、海洋、淡水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并致力于保护和修复关键生态系统,NbS在这一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 Nature-based Solutions Initiative.   https://www.naturebasedsolutionsinitiative.org/

[2] Global Commons Alliance. https://globalcommonsalliance.org/

[3] Science Based Targets Network. https://sciencebasedtargetsnetwork.org/


美国密西西比河畔汤姆·李公园,TNC在这里与沿河农民和土地所有者合作,利用基于自然的气候解决方案和智能工程项目来保护密西西比河流域各地的社区 | 摄影:Rory Doyle


除了以NbS应对全部社会挑战为核心的多方参与平台建设,也有针对某一单一领域的平台,这些平台具备专业性更高、目标更明确的特征。


自然气候联盟(Nature4Climate,N4C)[4]由TNC发起,16个全球领先的保护组织、多边和商业机构组成,致力于推动包括政府、公民社会、企业和投资者在内的以基于自然的气候变化解决方案(Natural Climate Solutions,NCS)为核心的气候治理。近期,N4C发布了NCS潜力地图识别工具(NCS World Atlas)[5],帮助利益相关方了解造林、森林经营管理、农田养分管理、草地管理、湿地保护等多种NCS措施在减缓气候变化中的潜力,该工具可作为证据基础支持决策制定和战略设计。我国首个NbS平台——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应对气候变化(C+NbS)由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联合TNC等国内外领先环保机构共同成立,旨在助力中国成为NbS的国际引领者,帮助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在科学应对气候变化的同时,实现发展和保护双赢。


实际上,以NbS为核心的多方参与平台还有很多,这些平台对NbS多方参与机制的构建、NbS科学方法创新和实践经验总结传播等具有重要意义。为实现以NbS为核心的政府主导下的私营部门、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社会公众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多中心环境治理,多方参与平台的建设和推进格外重要。


[4] Nature4Climate. https://nature4climate.org/

[5] NCS World Atlas. https://nature4climate.org/n4c-mapper/


政策激励和监管


中国云南西塘一个村屋房顶上的太阳能加热装置 | 摄影:Scott Warren


NbS的有效实施要求转变自上而下的传统治理模式,政府不再是治理全过程的中心,却仍担负着方向指引、政策改革和制定以及关键行动节点的监管职能。有关激励政策和监管要求的出台,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各利益相关方在多中心治理过程中的能动性。过去,我国已探索制定了一系列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环境治理政策激励机制,包括重要生态功能区财政转移支付、创新完善绿色金融产品服务、引导社会资本为发展绿色产业提供资金等。如:2020年12月,国家发改委在前期广泛调研和专家论证的基础上,研究起草了《生态保护补偿条例(公开征求意见稿)》,该条例的正式出台将为生态补偿中厘清法律关系,确定各方的权利义务,分配利益主体的合法利益,推进生态环保合作并维护良好的环境资源利用秩序等提供准则。


近年来,随着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层次的不断提升,以及环境治理理念和方法的不断创新,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的环境治理政策,极大地提高了环境治理成效,成为推动多方积极参与环境治理的原动力。NbS顺应我国环境治理推陈出新、不断发展的步伐,为下一步环境治理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创新性借鉴。在环境治理政策的优化和制定中,要确保以使自然受益为根本原则,确保政策导向下不出现损害自然的行为;带动多方积极性,发挥多中心治理模式下的多中心监管职能;加强政策制定中的多方沟通和对话,确保环境治理政策的相关规定在各方可接受范围内,最大化满足各方利益。



案例:为自然投保——全球第一支珊瑚礁保险

墨西哥坎昆海岸上的防波堤是灰色基础设施,还可能会进一步造成沙滩流失 | 摄影:Jennifer Adler


2005年墨西哥东海岸接连遭到2次飓风的打击,导致著名度假胜地坎昆受灾严重,造成共计80亿美元的直接和间接财产和经济损失。而同处玛雅海岸的莫雷洛斯港地区的灾情较之坎昆却轻很多,调查发现,大西洋面积最大的珊瑚堡礁系统正位于这一地区,帮助减缓了26%的由飓风和风暴引起的灾害损失,起到了重要的海岸带防灾减灾作用。此外,珊瑚礁还降低了沙滩流失、制造了白沙、吸引了上百万的潜水和浮潜爱好者,加速了当地旅游业的经济发展[6]。然而,当强风暴来临时,也会破坏珊瑚礁,削弱其岸线防护的能力。


莫雷洛斯港健康的珊瑚礁 | 摄影:Jennifer Adler


为了保护坎昆所在的金塔纳罗奥州价值100亿美元的旅游业和酒店产业免受灾害影响,TNC于2018年联合墨西哥国家自然保护区委员会(CONANP)、酒店行业协会和州政府成立了海岸带管理信托(Coastal Zone Management Trust),并创全球首例珊瑚礁保险,用来管理和维护分布在尤卡坦半岛沿岸长达160km的中美洲珊瑚礁。资金主要来源于该州旅游业税收的一小部分以及当地政府的其它少量资金。该信托主要职能在于支付基于科学的珊瑚礁和沙滩的日常管理和维护;为珊瑚礁和沙滩购买保险,当一定强度的风暴造成珊瑚礁和沙滩破坏时启动赔付,投入珊瑚礁和沙滩的修复行动;在受灾情况不足以启动保险赔付时,支付自发的珊瑚礁和沙滩修复工作。


这一珊瑚礁保险是在瑞士再保险公司的技术支持下开发的参数化险种,区别于传统保险需事先评估损失的机制,只要极端天气、风暴超过一定强度就会理赔,以更快速地修复其岸线防护的生态功能。具体来说,就是当规划区域内的风速超过100海里时,保险金就会自动赔付到信托中,让相关人员可以迅速采取行动,开展如评估礁体受损程度、移除废弃物以及初步修复等工作,之后还可能需要负担长期的修复和养护工作(Berg et al.,2020)。与此配套的是TNC与CONANP联合发起的一项风暴灾害响应计划,近80名当地社区和旅游业从业人员组成了潜水志愿者响应计划小队,当有飓风过境后队员就会出动,评估和维护受损珊瑚礁。


小队成员在莫雷洛斯港珊瑚礁国家公园练习固定珊瑚 | 摄影:Jennifer Adler


2020年10月,飓风德尔塔冲击了金塔纳罗奥州的海岸带,是自珊瑚礁投保以来当地首次受飓风影响,此次气象事件正式启动了世界上第一支珊瑚礁保险的赔付程序赔付金约80万美金,用以修复沿岸的珊瑚礁和沙滩。飓风过境后,响应计划小队的志愿者们评估了珊瑚礁受损情况并启动了应急行动,在飓风登陆后的11天里在莫雷洛斯港珊瑚礁国家公园范围里固定了1200株被掀翻或倾倒的体积较大的活体珊瑚;收集了9000个破损的珊瑚碎块,并将它们移植到新建的珊瑚苗圃中。与此同时,珊瑚礁“灾后重建”工作也在该州多个珊瑚礁国家公园同步展开[7]


为自然投保这一模式在保护自然的同时,利用基于自然的防灾减灾方案保护了人类社会的安全,也为解决海洋环境面临的挑战创造了创新的资金支持,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可复制的价值和机会。目前,TNC正在探索在美国夏威夷州和佛罗里达州为珊瑚礁投保的可行性,以确保当地珊瑚礁重要的海岸线防护功能免受飓风、海洋热浪和雨洪等灾害性事件的影响(Berg et al.,2020)。 


[6] https://www.nature.org/en-us/what-we-do/our-insights/perspectives/insuring-nature-to-ensure-a-resilient-future/

[7] https://www.nature.org/en-us/newsroom/coral-reef-insurance-policy-triggered/



  结 语  


摄影:Nicolai Brügger /TNC Photo Contest 2019


在未来的30年间,地球将面临人口快速增长与更大自然资源压力的问题。到2050年,全球人口将增至97亿,预期全球粮食需求将增长54%,能源需求将增长56%。若经济发展不做改变以“一切照旧”的模式推进,人类将面临不断加剧的环境资源崩溃及其带来的经济发展阻碍和生存危机(TNC,2018)。经济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与自然息息相关,全球超过半数的GDP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自然及其服务,这至少涉及了44万亿美元的经济价值。然而全球80%的生物多样性丧失可以归因于三大社会经济部门,分别是粮食、土地和海洋;基础设施和建成环境系统;能源和开采系统(WEF,2020b)。为了提升社会和环境韧性,促进经济发展可持续,迫切地需要一场以NbS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的绿色转型。这是一条可以为自然和人类带来双赢的道路。



参考文献

Berg C, Bertolotti L, Bieri T, et al., 2020. Insurance for natural infrastructure: assessing the feasibility of insuring coral reefs in Florida and Hawai’i. The Nature Conservancy, Arlington, Virginia.

EIB, 2020. Investing in Nature: Financing Conservation and Nature-based Solutions.

IMF, 2020. Greening the Recovery. Special Series on Fiscal Policies to Respond to COVID-19.

Rangan K, Chase L, Karim S, 2015. The truth about CSR.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93(1/2), 40-49.

TNC, 2018. The Science of Sustainability: exploring a unified path for development and conservation.

WEF, 2020a. The Future of Nature and Business.

WEF, 2020b. The Global Risks Report.

Zingraff-Hamed A, Hueesker F, Lupp G, et al., 2020. Stakeholder Mapping to Co-Create Nature-Based Solutions: Who Is on Board?. Sustainability, 12(20), 8625.

郭子源, 2020. 持续完善绿色金融激励机制. 经济日报, 2-05(010).

马骏, 2016. 全球绿色金融发展亟须应对五大挑战. 中国经济导报, 09-07(B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