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项目

水源地探访笔记丨水,水,水!守护好青山绿水

  • 日期:2021.07.30
  • |
  • 来源:TNC

前 言

浙江是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萌发地,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杭州市余杭区黄湖镇青山村、淳安县千岛湖应用创新的水基金模式开展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在多元共治、推进两山转化、促进生态文明新风尚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7月初,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与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作为开展多元环境治理、乡村振兴与两山转化路径的相关研究伙伴,对水基金项目进行了实地调研,新华社高级记者郝耀华老师在考察结束后,用文字阐述出对水源保护现状的思考感悟。


在人类居住的这个椭圆体星球上,浩瀚海洋所占面积十之有七,南北两极终年被冰雪所覆盖,陆地上也布满江河湖泊。然而,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淡水资源仅占地球总水量的0.26%。水资源,尤其是无污染水资源越来越紧缺,以致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千岛湖 | 摄影:徐灵夏


浙江是我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该省之名已昭示出这一地区对钱塘江水系的高度依赖性。山一脉,水一派,山脉促成了山地雨带和河流的形成,正所谓山水相连,山高水长。安徽黄山市休宁县境内的六股尖,是新安江、富春江和钱塘江的“三江源头”。千岛湖处杭州与黄山之间,是浙江最为重要的生态中枢地段。在没有修建新安江和丰乐两座水库前,新安江、钱塘江基本处于自然河流状态。屯溪,屯百溪之水而汇集成浩浩江流。上世纪40年代,水路无阻,由屯溪乘船可直达杭州。


新安江水库的修建,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淳安的自然地理环境。由中低山、丘陵、小型盆地、谷地构建的地貌,其大面积凹处变成了573平方千米的水库。水库建成后,在防洪、蓄水灌溉、供水、发电、养殖、旅游等方面发挥了综合效益,同时也给库区和下游带来挑战。首先是蓄水区被淹没造成的损失和移民等相关问题,淳安两座千年古城沉没,29万人离开家园。人工施与自然如此巨大的改变,库区新的生态系统难以完全稳定。


河流是淡水生物的重要栖息地类型之一,河流连通性对淡水生物的数量与分布具有重要影响。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已修建了越来越多的拦河坝、水库、水电站,河流的连通性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造成了河流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现在,重要的水源地和大江大河的源头,都已划为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红线区域。水是生命之源,小水源地星罗棋布,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饮用水安全,小流域治理变得尤为重要。


这次我跟随中科院战略所黄宝荣考察团队,重点考察了“水基金”的两个水源地生态治理项目。


龙坞水库 | 摄影:王小兰


第一站是余杭区黄湖镇青山村。2015年,大自然保护协会(TNC)联合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万向信托在青山村创建善水基金,开始实施青山村龙坞小水库保护项目。青山村三面环山,其间的龙坞水库被密林茂草所荫蔽,成为杭州50公里范围内水质最好的水源地。山区涵养水源,首先要保护好林木资源。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我们更应该明白,留得青山在,才能水常流。近年来,青山村通过探索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美丽乡村,其做法产生了良性放大效应。青山村从治水护水做起,因一个小流域生态治理项目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创业者、志愿者,并形成了多类型创新探索的态势,具备了在多个方面进行示范的可能性。一个生态立村、绿色富民的村子,正坚定地走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新移民和原住民深度融合,示未来乡村之雏形以江南,其经验值得总结研究。


2021年6月29日,浙江省省长郑栅洁调研青山自然学校 | 图源:浙江省人民政府


青山自然学校 | 摄影:张宝柱


探访青山村 | 图源:千岛湖水基金


第二站是杭州市淳安县安阳乡。这个乡处千里岗山北麓,境内有两山对夹的条状小平原和滋润土地的上梧溪、桐川溪。安阳乡水资源丰富,并不缺水,问题是如何防止被化肥、农药污染的农田退水直接排入千岛湖。水基金的示范项目在此落地后,巧妙地利用了地势差异和山对水流的作用,通过“源头减量+过程拦截+末端治理”的方式,利用生态修复技术建立了30亩稻田的环境友好型排灌系统,有效地消减了退水中的氮、磷含量,基本实现了农业污水零排放。淳安环湖分布的各个乡镇,小心呵护着境内的山地植被,防范库区出现山体滑坡和水土流失。这两个试点项目,对保护好南方丘陵山区的水资源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千岛湖水基金试验田 | 图源:千岛湖水基金


2020年千岛湖水基金丰收节活动现场 | 图源:千岛湖水基金


探访千岛湖水基金 | 图源:千岛湖水基金


生态危机的警报声频频响起:全球大约40%江河湖泊、可耕农田、水源地遭到严重污染,与此同时,全球每年有1300万公顷森林消失,沙漠化、石漠化的趋势还未被逆转……水,水,水!守护好青山绿水,节约每一滴水,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作者简介

郝耀华,新华社高级记者,大型文化活动与电视节目撰稿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中国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出版有《新千字文》《新编女儿经》《宝贝,手机》等专著,散文、诗歌、评论等文学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文学》等报刊,曾获得过“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近年来专注于生态文明建设,多次参加自然保护区的科考、讲学活动,已发表相关文章四十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