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项目

人大建议解读 | 阎志:全面提升国家公园全民公益性的建议

  • 日期:2022.03.06
  • |
  • 来源:TNC

大熊猫国家公园群山一隅 | 图源:TNC


国家公园是指由国家批准设立并主导管理,边界清晰,以保护具有国家代表性的大面积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目的,实现自然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特定陆地或海洋区域。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点改革任务,是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2021年10月1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发表主旨讲话时指出:中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保护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涵盖近30%的陆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这标志着国家公园建设的重心试点已经从体制试点向全面深化各项工作、着力提升国民认同感转移。


坚持全民公益性是国家公园的三大理念之一。2022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卓尔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卓尔公益基金会创始人、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大中华理事会理事阎志向全国人大提交了《全面提升国家公园全民公益性的建议》,建议在生态保护第一的前提下,推动构建国家公园共建共治共享体系,融合全社会力量,增强国家公园惠及全民的公益属性,使其成为提升国民幸福感和自豪感的国家名片,应当成为国家公园未来一个阶段的工作重点。

所提交建议解读

1

国家公园设立和管理坚持“小步慢走”

和 “无悔原则”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中明确指出国家公园三个“坚持”的理念。


  1. 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建立国家公园的目的是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始终突出自然生态系统的严格保护、整体保护、系统保护,把最应该保护的地方保护起来。国家公园坚持世代传承,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遗产。


  2. 坚持国家代表性。国家公园既具有极其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又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科学内涵,国民认同度高。国家公园以国家利益为主导,坚持国家所有,具有国家象征,代表国家形象,彰显中华文明。


  3. 坚持全民公益性。国家公园坚持全民共享,着眼于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开展自然环境教育,为公众提供亲近自然、体验自然、了解自然以及作为国民福利的游憩机会。鼓励公众参与,调动全民积极性,激发自然保护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生态保护第一是国家公园的首要理念,也是开展任何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国家代表性是国家公园战略高度的重要体现。强调全民公益性必须以长远眼光坚守国家公园生态安全的底线、保障生态保护和修复的实质性成效,也要以彰显国家形象的高度对待国家公园的统筹部署和公益服务,避免在缺少科学论证的前提下急于大量建设和不可持续的开发利用。


建议持续严格执行先试点后设立成熟一个设立一个的建设模式,以“小步慢走”的谨慎态度保障国家公园的高质量建设与发展;对于以发挥国家公园多重服务功能为目的的实验性质的开发活动,要充分论证其底线和上限,以“无悔原则”推进国家公园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

2

注重国家公园周边社区的福祉与保障

国家公园的周边社区居民世代居住在国家公园周边,他们既是国家公园的守护者,也应该是国家公园建设和生态保护的受益人。所以,在国家公园的建设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当地社区的福祉


现在国家公园已经增设了生态公益岗位,为周边社区提供了就业机会。未来国家公园建设应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推动国家公园周边社区生计绿色转型、发展以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供给为主的绿色新兴产业,加大对周边社区政策扶持、资金扶持和技能培训,发挥社区导赏员、生态管护员、生态护林员等连接国家公园和社区的纽带作用,培养国家公园社区新型产业带头人,帮助社区居民树立生态保护意识、参与国家公园建设的同时找到生态友好的发展途径。


在这个过程中,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该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与激励措施,逐步引导社会力量关注和投入国家公园外围的社区可持续发展中。

3

国家公园应当制度先行

在国家公园建设和管理中,法律制度是根本保障。国家公园在中国是新生事物,法律和制度的建设是一个慎重决策的过程,这是国家公园长久发展的重中之重。国家目前正在加快推进《国家公园法》和《自然保护地法》制定,但是国家公园建设已经蓬勃开展,这中间势必会产生空白地带。


在这样法律制度的空档期内,国家公园管理者应该更加慎重地对待国家公园内的利用行为,平衡好企业和地方政府诉求,坚决杜绝“先上车后买票”的建设思路。同时建议国家加快《国家公园法》立法进程,推动出台国家公园特许经营各项制度规范,以生态保护职责、生态产品质量、公共服务水平等要求为前置条件细化制定详细的鼓励、准入和禁止行为清单,国家公园各主要产业的社会资本准入标准和退出机制,同时出台相应激励和惩戒机制,提升社会投融资的动力与成效。

4

发挥公益组织作用,

加大以全民公益性为导向的社会公共服务供给

公益组织非营利的公益特点和国家公园坚持全民公益性高度契合,在灵活性、创新性和专业性方面也具有一定优势。建议为公益组织创造更大的发挥空间,明确公益组织参与国家公园科学研究、生态保护、社区发展、公共服务供给、第三方评估等方面工作的形式和途径,通过政策扶持、协议保护、特许经营、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引导公益组织参与到国家公园的建设和管理中。


中国的公益组织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不仅开展了一些创新模式的试验示范,也逐步开始进行复制和推广,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专业能力。例如,截至2020年公益组织在中国参与建设和管理的公益保护地已经达到51处,面积超过10311平方公里,在公益组织的协助之下很多社区保护地和社区的协议保护机制也在稳步运转。由此可见,公益组织应当成为国家公园提升全民公益性方面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中国的国家公园已经站在新的起点和国家生态文明高度上,这既是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新的挑战。希望通过科学、审慎的态度建设、管理好国家公园,在整个人类生态文明建设的丰碑上都能刻下第一代中国国家公园人的名字。




感谢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黄宝荣研究员、魏钰博士后、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副总裁马剑对本文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