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项目

植树节特别报道 | “三分种,七分管”——滇西北种树记事

  • 日期:2022.03.11
  • |
  • 来源:TNC


又是一年春光好。2022年3月12日,我们将迎来第44个植树节。提到种树,大自然保护协会(TNC)有不少话可以说。多年来,在祖国的滇西北,有一群可爱的人在从事植树造林这份辛苦却充满成就感的事业,其中就有TNC的小伙伴。种树人常说“三分种,七分管”,这在滇西北尤其对。在滇西北,新植苗木管护面临哪些棘手难题?TNC和合作伙伴们想出了哪些解决办法?取得了哪些成效?在这个特别的日子,请随小自了解一下吧!


滇西北“种树小分队” | 图源:兰坪云岭省级自然保护区


在滇西北种树实际上是件很酷的事情:带上登山手杖,穿上迷彩服和胶鞋,工作之余驻足山巅,饱揽雄阔高原,远眺皑皑雪山,下山或许还有一顿美美的乡里家常饭等着你。在滇西北做滇金丝猴栖息地植被恢复工作尤其有意思,为人类的这个珍稀濒危灵长类远亲修几条绿色长廊,通过种树为猴群沟通搭建“鹊桥”的同时,顺便还能和藏在深山的奇花异草“亲密接触”。种树本身更是容易自得其乐,纵使顶风冒雨几度春秋,只要想想有招一日的蔚然成林,猴啼林间,心情就不由得畅快起来……


工作人员每次下山的例行火塘座谈常以喜气洋洋开场,仿佛已经大功告成,直到有一个勇敢而又耿直的家伙问道:“那我们看看管护要怎么搞?”于是乎有人说“挠头”,也有人真挠头。对的!管护就是这么一件让所有造林人挠头的事情。


“三分种,七分管”这句老话没错,在滇西北尤其对。


在滇西北,管护工作关键有两点,一是冬春季节的防火,二是林牧矛盾的解决。防火大家都很容易理解,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个不注意,损失的可不是一点点新造林地,灭火不及时很容易造成极大的损失。防火有原则底线,说不行就不行。林牧矛盾不一样。不加管控的牛羊放牧会啃食踩踏造林幼苗,而造林有时又会挤压一定的放牧空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林牧即“相依为命”,又伴随彼此的矛盾与共同成长,很多时候林业人常常感觉到想发力却又无从下手,成为诸多造林项目效果不尽理想的主因之一。


滇西北泛指云南省西北部地区,包括丽江市、迪庆藏族自治州及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这里被誉为中国自然条件最复杂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中国西部生态环境最敏感的区域之一,同时也是中国三大特有物种起源和分化的中心之一。但由于受到传统生产方式和不规范人类活动的影响,滇西北生态环境曾遭到严重破坏,当地生境破碎化、斑块化,阻碍生物之间交流,严重威胁当地特有物种之一的滇金丝猴的生存繁衍以及长江中下游的生态安全。因此,对其进行生态修复与保护具有特殊意义和重要作用,可进一步扩展滇金丝猴的生存范围巩固西南生态安全屏障保障长江经济带安全、健康发展


造林地块 | 图源:TNC


这片土地的灵魂,森林应当之无愧。森林既是万物庇护繁衍之所,又是人类生存繁衍重要的物质基础,水、土壤、丰富的食物无不来自森林的馈赠。


成片的森林仿佛汪洋中的小岛,在气候变化及人类生产方式不断变革的推动下被冲刷得越来越小,支离破碎,栖息于此的物种或适应新的环境,或终究覆没于大潮之下,直到灭绝。滇金丝猴无论长相还是性格,都和人类很像,比较倔强,竟随着仅存的山林攀登不辍,甚至于能到达雪线附近,还得了个美称——“雪山精灵”。


如果不加干预,森林面积越来越小,破碎化程度也越来越高,过不了多久,到处都是砍伐迹地、开荒的弃耕地或者已经转化为牧场的草甸荒山。身处孤岛的猴子或者其他野生动物出于觅食或者繁衍等目的想去另一个孤岛,就必须冒险,更要命的是如果那些栖息地的森林孤岛继续萎缩,那其中的生灵何去何从?


1

问题:“我进羊退,我退羊进”


我们已经开始行动,期望通过恢复原有森林来扩大这些生境孤岛,连接破碎化的栖息地,恢复自然演替的正向过程。之前由于各种原因森林面积减少,放牧牛羊的范围变大了,海拔也越来越高。滇西北传统的放牧方式是散养,一般是彻头彻尾的散养,牛羊在山上,十天半个月都不会去看一次,山在哪里,它们就在哪里,当然,造林地也毫不例外地会光顾,踩踏免不了,啃食更免不了。活动于造林地块附近的牛羊成了造林管护的一大问题,随时可能给苗木带来损失。


“溜进”造林地块吃草的牛 | 图源:TNC


新植苗木在没有生长到一定程度时常遭受周边放牧牛羊的啃食等威胁、危害,造林人称之为林牧矛盾。行走在造林地里,如果碰上牛、羊或者马儿,再瞅瞅身旁才发出新绿的小树苗,总是忍不住要驱赶它们,尽管我们都知道过不了多久,牛羊可能就会回来,我进牛羊退,我退牛羊进。有时,我们会问身旁的巡护员牛羊是谁家的,多半会是村里哪个亲戚或邻居家,有时甚至就是他自己家的。我们理解放牧对于村民来说或许是一年当中可以获取收入的最主要方式。


于是,面对林牧矛盾的时候,造林人纠结了,山里人自己也很纠结,到底怎么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2

方法:围栏、“堡垒”、“金钟罩”


无法否认的是,林牧矛盾本质上是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复杂而日益突出。我们首先尽量把矛盾简化,重点考虑苗木如何抵御放牧危害


造林地块围栏 | 摄影:刘宽新


安装一圈围栏,彻底隔离牛羊和造林地块,这个主意是最先也是最容易想到的。2016年,我们开始在云龙天池和兰坪云岭两个保护区做栖息地植被恢复也这么尝试了,还聘请几位巡护员隔三差五地进行巡视,加固围栏。效果是有的,从苗木的长势也看得出来,如果对比围栏内外的草木更是显而易见。不过,经验告诉我们,大面积围栏成本高,而且还要考虑地点,太开阔的区域不适合,易“防不胜防”,一旦某处防线被突破,很容易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长期以来,尽管我们护林员们坚持了长期的管护,“破防”的风险依然无法避免。


牢固的围栏抵挡羊群绰绰有余,但高大威猛的牦牛偶尔从海拔更高的地方下来,或撞击或跳跃,总能找到几个突破口。牛并不喜欢吃树苗,剌嘴!可单单铁蹄踩踏和偶尔尝鲜也让“防线”十分难堪。我们又开始给每棵苗木加装一个个“小堡垒”。所谓的“小堡垒”,是滇西北林业人在长期的林牧矛盾中因地制宜的想出来的小发明,栽植的同时用周边倒木做一些木片或小木棍,三四片围一个小型的金字塔,树苗就安然在塔里度过幼年,老牛的大嘴刚好伸不进去,尝不了鲜。


“小堡垒”护苗 | 摄影:赵铭石/TNC


到2018年,在各界热心捐赠下,我们项目的规模逐渐大了起来,从三五百亩到一两千亩。随着项目持续发展,我们可以对项目做一些时间尺度更长的设计,管护当然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与此同时,在管护的工作中我们必须要面临种种新问题。


首先是继续扩大下去围栏太长了,老百姓的牛羊会无处可去,或者需要放牧到更远的地方,转移放牧无非就是加剧另一个局部的矛盾,同时也会冲击我们来之不易的社区支持。第二个问题说起来喜忧参半,喜的是在木桩“小堡垒”中安度了两年的华山松苗率先冲出来了,树干的木质化和根系的发展让它不但和大地紧密相连,还直直地冲出周边低矮的草丛,尤其在春天,新发的黄绿色顶芽衬上一圈暗绿色的松针,在枯黄的草丛中煞是好看,也煞是显眼。而忧的是在这个食物匮乏的时节,牛群是不会挑食的!


“金钟罩”保护下的小树苗 | 图源:TNC


我们的对策是努力团结更多的利益共同体,积极和社区站在一起,让当地的老百姓参与到从育苗到植树以及管护的每一个环节,不但要让老百姓受益,也要让大家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此外,我们对“小堡垒”进行了改造,增加了一圈铁丝网,这样从“小堡垒”变成“金钟罩”,可靠性和强度都得到了加强。在这个过程中,树苗及管护材料的准备、运输和安置竟成了造林施工的重要一环,在之前的造林工作中并没有意识到。物理防护持续加强,再配合由社区巡护员的日常不间断守护,这一年开始我们再没有修过大围栏,矛盾仿佛减少了许多。


树苗常常要依靠骡马运输到种植地点 | 摄影:赵铭石\TNC


3

成效:滇金丝猴有了更广阔、舒适的家园


2019年,我们的植被恢复项目覆盖到云龙天池、兰坪云岭和白马雪山三个以滇金丝猴为主要保护目标的保护区内多个猴群周边范围。有了几年的经验,再加上项目空间的扩宽以及运行周期的延长,让项目在执行环节有了微调的余地,比如我们在安置铁丝网时会考虑到未来的抬升,或许多保护苗木一两年,然后换下来旧网还可以配给新种植的树苗。我们还开始开展更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监测研究社区工作,无疑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正向反馈,让项目一步步不断地完善下去。


滇金丝猴全境保护网络成立 | 摄影:邓佳


2019年,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联合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等13家社会团体和科研机构,共同发起了全省首个野生动物保护网络——滇金丝猴全境保护网络,以滇金丝猴作为旗舰物种,进一步统筹开展滇西北地区生态修复与保护,南部片区的栖息地植被恢复就是网络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这一年,广受关注的蚂蚁森林牵手滇猴栖息地修复,让更广大的公众知道还有一群人在滇西北从事这样一份辛苦却充满成就感的事业。在备苗、种植以及日日不断的管护年复一年的发生时,最让我们欣喜的是我们这些造林人、保护区的管理者、大山里的山民更了解了这片土地,也更理解了林牧矛盾背后人类发展和森林的关系。


小树苗终将成林 | 摄影:单良/TNC


2016年至今,TNC携手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云龙天池保护区管护局、云岭保护区管护局、白马雪山保护区管护局维西分局等多家单位在云岭山脉中共修复滇金丝猴栖息地廊道超过14000亩。种植华山松、云杉等各类苗木超过120万株,苗木成活率高达70%以上,预计将吸收固定36万吨CO₂;投入资金量超过3000万元,当地社区居民通过劳动参与形式获得了报酬,超过80000人次参与造林及森林管护活动。多年来,在各级政府部门、管理机构的领导下,以及包括TNC在内的非政府组织的积极参与下,滇西北滇金丝猴全境的保护和管理状况得到极大改善,滇金丝猴数量从2004年调查的不足2000只逐渐恢复到目前的20个种群3000多只


2021年10月,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生态文明论坛上,滇金丝猴全境保护入选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发布了《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集》。这既是鼓舞,更是要求,鞭策我们要把栖息地保护好,让孤岛森林间已经星星点点种植的小苗茁壮成长,不负当下的付出和对未来的期望。


视频来源:TNC


“三分种,七分管”,种树是个风险极大的挑战,总会有种种担心,是不是天旱不下雨,又或是哪个地块牛羊多,相信每一个参与者都始终绷着几根弦。要想更好开展滇金丝猴栖息地生态修复,还需要找寻更加全面的、创新的林牧矛盾解决方案,我们必须不断汇聚社会各界力量,协调 “牲畜—人—森林”之间的关系,采取科学的规划、修复、管护方案,改善当地社区产业结构,合理发展畜牧业,进而全面解决林牧矛盾,根本上保证生态修复质量与成效,未来才能为滇金丝猴及其他生活在这儿的物种提供一个美丽和谐的新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