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海地区冬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交流研讨及现场观摩活动在河北衡水举行
- 日期:2023.04.04
- |
- 来源:TNC
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中国项目可持续农业总监李颖女士发表致辞。来源:TNC
3月30日,黄淮海地区冬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交流研讨及现场观摩活动在河北衡水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国农业大学、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专家指导组小麦专业组和河北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主办,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中国工程院战略研究与咨询项目“中国保护性耕作发展战略研究”提供指导,先正达集团中国/中化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承办,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为技术支持单位。冬小麦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省份项目领导和相关人员共计130余人参加。
开幕仪式及现场观摩活动
当天上午,现场观摩活动在位于衡水景县的河北省农科院旱作所示范基地举行,开幕仪式由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李保国主持。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副站长徐振兴、河北省农业机械化管理局局长金宇、河北省农科院副院长张强、先正达集团中国首席可持续发展官姜业奎、景县县委书记孙文欣、以及TNC中国项目可持续农业总监李颖进行开场致辞。
徐振兴副站长表示,从2020年开始,总站联合先正达集团中国、TNC在河北、安徽、山东、河南四省开展了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进一步探索适应秸秆覆盖条件下播种的机械装备,提炼形成一批切实可行的机械化生产模式。本次活动可以说是一次“产学研推用多元联合”的活动,希望大家以此次活动为平台,共同探索形成适合黄淮海地区冬小麦保护性耕作机械化生产模式和机具配套方案,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和端牢中国人的饭碗提供强有力的机械化技术支撑。
金宇局长指出,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省开始探索应用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2002年在18个不同类型的农业区开展了小麦保护性耕作试验,在全国开创了一年两熟地区实施小麦保护性耕作的先例。截至目前,累计建立国家级示范县54个、省级示范县70多个,年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200多万亩。实践证明,采用免少耕、秸秆覆盖等保护性耕作技术,能够减少作业环节,降低作业成本,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张强副院长指出,本次活动是贯彻落实农业农村部有关要求,进一步推动黄淮海地区冬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在全国农机推广总站的指导下,中国农业大学和我院旱作所联合先正达集团中国/中化MAP、TNC等单位在河北举办的一次重要活动,重点展示黄淮海小麦玉米两熟区冬小麦少免耕技术生产应用效果,同时研讨交流保护性耕作技术、农机装备配套以及对耕地质量、节水和产量的影响效果,进一步促进该技术在河北省和黄淮海麦玉两熟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姜业奎先生提到,先正达集团中国致力于成为中国可持续农业创新的引领者,以农户为中心,通过研发和推广绿色低碳产品、技术和种植方案帮助农作物增产、农民增收。润田项目主推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以农作物秸秆覆盖还田、少免耕播种为主要内容,可有效减少风蚀、水蚀,增加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提高农业生态和经济效益。MAP的定位是农业价值链共创和共享平台,将好产品和好技术送到田间地头。保护性耕作管理下的冬小麦产量持平或略有增加,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农民的净收益,此外还有助于节能减排,提升农田土壤健康水平。今后我们还会在华北平原继续大力推广这项技术。
孙文欣书记表示,景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河北、山东两省,衡水、沧州、德州三市交界处。景县地处华北平原腹地,是全国产粮大县、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同时,景县也是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的试点县,粮食安全和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的矛盾比较突出。此次活动的举行是对我们极大的鼓励和鞭策,我们会以此为契机,把粮食安全、粮食生产做得更好,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应有的贡献。
李颖女士表示,土壤是生命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土壤支撑着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TNC携手各位合作伙伴推广基于自然的再生农业生产模式,保护耕地地力,改善农田生态系统,保证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数量安全。近年来,保护性耕作技术在黄淮海地区的玉米和小麦上得到了较快的发展。通过农机农艺融合和机械化技术集成,加快推广应用以秸秆全量覆盖还田为核心技术的保护性耕作措施,有效提高农机作业质量和效率,简化作业环节、减少能源消耗、降低投入成本、增加种植户生产效益和种粮积极性。我们将继续与各位合作伙伴一道,共同为粮食安全和发展生态低碳农业奉献力量。
开幕仪式过后,与会人员在旱作所示范基地实地参观,在专家和技术人员的现场讲解下,深入了解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特点、操作过程和实施效果。
技术人员作现场讲解。来源:TNC
与会人员进行现场观摩、学习。来源:TNC
TNC工作人员参加现场观摩活动。来源:TNC
技术交流研讨会
技术交流研讨会现场 来源:TNC
当天下午,技术交流研讨会在衡水昆仑大酒店召开,李保国院长继续主持。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任图生,先正达MAP项目负责人常洪飞,河北省农科院旱作所副所长/研究员李科江先后发言,并与黄河流域小麦主产生产省区、保护性耕作机具生产企业代表展开现场交流。
任图生教授的发言题目为《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免耕栽培技术及效果》。他指出,水资源短缺制约影响黄淮海平原农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冬小麦地下水灌溉导致严重的生态和地质问题。推广冬小麦免耕,通过秸秆覆盖可以减少水分蒸发、增大土壤水库,同时也有助于解决黄淮海平原的培肥、减排和增效等问题,进而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常洪飞先生的发言题目为《保护性耕作在河北省的推广及农艺方案》。他介绍了MAP“7+3”全产业链服务以及MAP农场试验示范点,并分析了农机农艺试验效益。他表示,针对传统农户对新技术认识不足的问题,MAP通过技术培训和观摩会相结合的方式,努力提高他们对于免耕技术的接受程度。
李科江副所长/研究员的发言题目为《河北省的冬小麦少免耕沟播与节水探讨》。他提到,河北省冬小麦种植需同时实现稳产和节水两大目标。通过试验发现,由于实现了秸秆粉碎、旋耕、施肥、播种、镇压一次完成,该技术降低了成本,同时提高了播种速度、提高了水肥利用效率。
保护性耕作,是地表有作物秸秆或根茬覆盖下,一次性完成播种、施肥和镇压作业、将土壤侵蚀和机械扰动降到最低、实现保护和培育土壤的耕作模式。它可以减少对土壤的扰动,改善土壤结构,提升土壤生态系统活力,提高作物对水分和养分的利用效率,增加土壤蓄水、保水和抗旱能力。在保障作物丰产的同时,有效减排,促进土壤健康和农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提高农业生产应对极端天气的韧性,简化农事操作,增加农民收入。
TNC中国可持续农业项目于2018年发起,旨在推广以土壤健康为核心的再生农业理念和实践,助力实现中国农业绿色发展。项目通过试验监测、示范推广、赋能传播和政策影响四条路径,提升农田土壤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