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项目

2022年黄河湿地保护网络年会暨黄河湿地保护网络培训班举行

  • 日期:2022.11.10
  • |
  • 来源:TNC


11月9日下午,作为《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RAMSAR COP14)东道国活动之一,2022年黄河湿地保护网络年会暨黄河湿地保护网络培训班在线上举办。本次年会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湿地管理司、大自然保护协会(TNC)联合主办,中国湿地保护协会协办。来自国家林草局、TNC、科研院所、黄河流域9省区湿地网络成员的230余名代表参会。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文明。黄河流域横跨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等四大地貌单元和我国地势三大台阶,拥有黄河天然生态廊道和三江源、祁连山、若尔盖等多个重要生态功能区域,生态系统类型多样。黄河流域湿地具有保护水源、净化生态、蓄水滞洪等作用,对维护区域内自然生态平衡、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保护湿地也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


值中国举办《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之际,黄河流域湿地保护网络举办年会,分享各方经验,以期凝聚流域共识、推进保护进程。


发表致辞


程良致辞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湿地管理司一级巡视员程良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国家林草局从建立完善保护修复法律制度、编制湿地保护修复规划、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强化监测基础等四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此外,他也针对如何做好黄河流域湿地保护修复提出了4点要求:进一步加强黄河流域湿地保护法规制度建设、助力推进湿地类型国家公园建设、实施好《全国湿地保护规划(2022-2030年)》和进一步提升网络管理水平。


张小全致辞


TNC中国首席科学官张小全博士在致辞中介绍了TNC中国十余年来在湿地、流域、淡水等方面的保护经验,希望把TNC在国内外流域保护和修复中积累的良好实践和经验与大家交流。同时,他提出TNC倡导利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通过保护、修复和可持续管理生态系统,与传统的工程措施形成协同,有效、系统地应对湿地保护面临的挑战。


主旨演讲


本次年会邀请专家就今年实施的《湿地保护法》、湿地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实践探索、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与湿地保护修复国际经验等进行了讲授。


程良作主旨演讲


中国对生态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湿地保护力度不断加强,已上升成为国家战略。近年来,中国湿地保护法制体系不断健全,保护管理体系更加完善,湿地保护修复成效卓越,湿地调查监测体系初步建立,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公众湿地保护意识不断提高,对外履约不断深化。


程良从《湿地保护法》的编制过程、立法意义及其主要特点对《湿地保护法》进行了深入解读。针对各省如何全面贯彻实施《湿地保护法》,他要求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构建湿地保护制度体系;全面保护修复湿地;科学利用湿地,实现生态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相统一;全面落实政府法定职责,完善湿地保护工作机制;加强湿地保护支撑体系建设。


任希岩作主旨演讲


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生态市政院总工程师任希岩从湿地保护与城市发展、城市湿地公园和未来展望3个方面进行了主旨演讲。他指出,在《湿地保护法》的大背景下,城市镶嵌于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系统中,需要从湿地系统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角度统筹流域空间。关于城市湿地公园的定义、建设条件、设计导则以及当前发展现状,他也进行了详细介绍。发言的最后,他从城市湿地发展的多样化、湿地生态系统的网络分析、滨河湖韧性岸线与缓冲带、公园城市与湿地四个方面进行了展望。


靳彤作主旨演讲


TNC中国科学主任靳彤博士围绕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与湿地保护修复国际经验进行了分享。她表示,相比于传统基于技术的解决方案,NbS从生态系统服务出发提供解决方案,更经济、更持久且具有多重效益。NbS的系统性思维与山水田林湖草生命共同体的治理模式高度一致。她分别从气候变化和流域尺度水资源管理角度对NbS对于湿地保护的作用与意义进行了介绍。最后,她还对美国威斯康星州流域湿地恢复系统工程、澳大利亚墨累-达令流域管理、美国加州水鸟共享稻田3个国际案例进行了具体介绍。


专题报告


本次年会还邀请了来自科研院所的专家就湿地碳汇、黄河流域湿地历史空间变化、黄河流域湿地保护战略及优先行动等进行了专题报告。


康晓明作专题报告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康晓明围绕双碳目标下湿地减排增汇路径与潜力进行了介绍,从湿地碳汇功能评估、提升途径、潜力预测以及保护管理建议4个方面展开。基于自然的气候解决方案(NCS)中湿地相关的途径包含4种。至2030年,在升温2℃的情景下,湿地约贡献NCS途径潜力总量的4%-5%。报告最后,他提出以“遏制退化 ,加强修复”为核心的湿地固碳增汇建议,进一步加大湿地保护与恢复力度,加强湿地固碳增汇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应用,兼顾湿地增汇与综合生态效益的平衡。


王贺年作专题报告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黄河生态研究院副研究员王贺年以黄河流域湿地生态系统近40年空间变化及生态质量评估为题进行了专题报告,对湿地生态系统空间分布变化和生态质量评价情况进行了分享。他指出,黄河流域最主要的生态系统类型为草地生态系统,其面积占黄河流域近一半(48.35%),湿地生态系统仅占2.83%。1980-2020年间,黄河流域湿地生态系统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流域内各处湿地与农田、草地进行相互转换。根据科学模型分析,随着保护力度的加强,到2020年黄河上游源区及中下游干流地区评价得分明显提高,黄河流域总体评价结果整体不断向好。


段后浪作专题报告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段后浪介绍了黄河流域湿地保护战略及优先行动。黄河流域实地保护优先区评估从湿地面积、生物多样性、生态区位三方面构建指标体系,针对湿地保护空缺展开。目前来看,黄河流域共有415块保护空缺湿地,保护空缺湿地面积为144.07万公顷。另外,段博士还分析了黄河流域水系特征、变化及其对湿地的影响。


案例分享


会议最后,来自山西、河南和四川的代表进行了湿地保护案例分享。


王占勤作案例分享


山西省自然保护地服务中心主任王占勤从山西湿地资源现状、主要保护工作及经验进行了分享。据介绍,截至目前,该省已建立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3处,湿地公园63处,其中国家湿地公园20处,省级湿地公园43处,初步形成了全省湿地保护网络体系。山西省重视湿地保护,科学规划布局;完善保护体系,扩大保护面积;探索有效模式,恢复湿地生态;注重宣传教育,提升队伍素质。


李杰作案例分享


河南民权县黄河故道国家湿地公园管理中心主任李杰从基本情况、保护成效、保护措施和未来展望4方面介绍了民权黄河故道国际重要湿地保护与修复。民权黄河故道国际重要湿地2020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主管部门制定了《商丘市黄河故道湿地保护条例》《民权黄河故道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实施了生态搬迁、退塘还湿、截污沟工程,栽植了生态涵养林带,安装了保护网和智能检测系统,并开展了科研监测及多项宣传活动。


咏秀作案例分享


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咏秀重点介绍了若尔盖湿地生态效益补偿项目、花湖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和黑颈鹤保护工作。若尔盖保护总面积166570.6公顷,其中湿地总面积112923.5公顷,湖泊面积为2244.12公顷;河流面积为942.46公顷。保护区的泥炭储量8.92亿吨。保护区内有脊椎动物196种,野生植物362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有黑颈鹤、金雕等17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有大天鹅等46种。


会议由中国湿地保护协会副会长刘亚文TNC中国对外事务总监徐欣中国淡水保护项目总监杨波博士主持。


(本文根据会议记录整理,未经过发言人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