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项目

在变化中继续前行 | TNC内蒙古项目10年记

  • 日期:2019.12.28
  • |
  • 来源:TNC


10年记

2010年,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与老牛基金会等合作伙伴共同启动了内蒙古盛乐国际生态示范区项目,从制定生态修复规划”“因地制宜的实地示范”两方面寻求解决之道,在内蒙古地区选取不同类型的关键生态修复区域作为示范点,打造“生态修复与经济发展相平衡”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时间如梭,转眼已然十年,这片土地、这个项目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小自带你看看。


摄影:张兴智

项目目标在更新

2010年,内蒙古生态修复和保护项目的初始目标是:在内蒙古以原盛乐古城(现和林格尔县)为中心,以区域的气候变化趋势为大背景,以可持续的水资源管理为基础,以绿色循环产业模式为发展核心,通过政府—企业—科研机构—NGO等多方社会力量的参与,同时在国际碳市场的融资,实践干旱半干旱区关键生态系统的重建和保护,构建适应于气候变化的生态系统的恢复与保护和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充分结合的示范区域。并将示范区的成功经验推广到更广大的干旱半干旱区。



2019年,我们基本实现了当年的目标,在和林格尔2585公顷土地上完成了乔灌草相结合的生态修复示范并且明确了项目的
长远目标为:探索并总结出一套针对内蒙古干旱半干旱区退化土地的综合土地修复与管理模式——系统修复工程,通过与政府、企业等其他合作伙伴合作推广这一模式,恢复内蒙古退化土地、维护区域内土地的可持续生态与生产功能。


(为什么选择和林格尔?和林格尔县,位于内蒙古中部呼和浩特市以南,属于生态系统类型较为复杂的农牧交错带,也是森林和草原的过渡带,是生态脆弱区。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这里将成为南北两个陆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之间物种迁移最重要的潜在廊道,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有深远的意义。


项目所在地发生的变化

2010年项目开始时项目区内植被与当时环境的照片

2019年项目开展10年后项目区内环境的照片


2010年进行生态修复前(左)与2016年完成修复工作后的项目地(右)

2013年项目地内改造前的沟壑(左)与2016年改造后的沟壑(右)

旱作农业与草地智慧管理


2013年,项目启动旱作农业技术的示范与推广,探索出适合干旱半干旱区最佳农业发展模式。2015年,启动草地智慧管理项目;形成暖牧冷饲的草地智慧管理方案(春季季节性禁牧、暖季草畜平衡放牧管理、冷季维持性舍饲),充分发挥草地的生态与生产的双重功能。


旱作农业地块实施前(左)与实施后(右)

草地智慧管理实施前(左)与实施后(右)

传统水浇地(左)与高产旱作农业(右)农作物生长对比图

禁牧区(左)与轮牧区(右)8月的草量没有明显差异


社区工作


项目开展的同时,我们也开展了社区教育与技能培训工作,以提高社区应用新技术,新模式的能力。尽量
将生态修复的成果与社区的经济利益相关联。社区居民是这一片土地的主人,项目希望生态修复的成果可以长时间的发挥其生态服务功能,那就必须在生态修复的同时实现社区的经济利益,为此我们让社区逐渐掌握新的可持续生产的技术与模式,并使他们逐步了解生态是可以促进他们生产发展的,慢慢地社区居民也会自觉得参与到生态建设与维护中。

合作社社长为来参观的大学生做项目介绍


项目聘请的专家为农牧户在田间地头进行培训


十年,
对于漫长的生态过程,只是一个开始,我们仍需砥砺前行!未来,我们希望继续通过生态区优先评估的方法,识别出北方生态屏障中重要的生态区域,进行保护与恢复。在林地、草地、农田等生态与生产系统,应用十年的经验总结-系统修复工程方案,继续在更广大的区域进行示范;以点带面,与政府、企业、NGO等合作伙伴合作,在内蒙古广阔的干旱半干旱区进行推广;使当地社区增收、生态环境变好,实现区域内的生态与生产的平衡,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做出贡献。

注:部分图片来源于内蒙古艺术摄影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