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项目

E-STEM教学宝典项目交流会及观课系列活动在深圳成功举办

  • 日期:2021.04.30
  • |
  • 来源:TNC

4月19日—21日,由大自然保护协会(TNC)组织,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腾讯公益基金会参与的E-STEM教学宝典项目交流会及观课系列活动在深圳市成功举办。


本项目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环境教育中心牵头,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TNC共同参与,旨在为中小学阶段的E-STEM教学者提供实践指导,帮助教学者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最终使学生与教学者共同受益。


本次活动分别于明德实验学校、龙华高级中学、深圳高级中学(北校区)、龙岭学校、百仕达小学等深圳市5所学校开展,覆盖小、初、高三个学段。

 

明德实验学校:开展《水的迷踪》E-STEM社团课


明德实验学校由深圳市福田区政府和腾讯公益基金会合作办学,一直是中国TNC青年环境教育项目E-STEM课程的主要合作及试点学校。


4月19日,人民教育出版社环境教育中心主任刘健,中国TNC深圳项目张薰予、邹以潼,腾讯公益基金会邱山川、王帝、谢丽丽以及学校教师观摩了由明德实验学校科学老师唐余丹带来的《水的迷踪》E-STEM社团课。


在课上,唐老师通过丰富有趣的实验设计,帮助学生理解可渗透地面对地表径流的净化作用。课后研讨会上,刘健在肯定课堂设计的同时指出,在有限的时间内,E-STEM课堂可以更加聚焦教学目标,通过语言引导带动学生理解较为艰深的概念从而使课程更加生动有趣。


图片

来源:明德实验学校


图片

来源:明德实验学校

 

龙华高级中学:理论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4月20日上午,刘健、邹以潼、草图营造创始人黄彬凌、龙华区高中地理教研员张静和相关学校教师参加了此次龙华高级中学E-STEM教学宝典项目交流会。

龙高教学副校长苍莉对各位来宾表示欢迎。作为龙高E-STEM课程主要带头人,李晓军详细介绍了课程开展情况,随后各方就E-STEM教育的实践经验和困难挑战畅所欲言。


图片

来源:龙华高级中学

 

4月21日下午,龙高E-STEM教育教学开放日成功举办。校长陈东军、副校长苍莉,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黄宇,腾讯基金会项目经理邱山川、袁昕,深圳景鹏生态环境公司总经理吴延涛,龙华区高中地理教研员张静以及张薰予、邹以潼等受邀参与。


课堂将课内理论学习和课外养护实践相结合。首先,李晓军、高兆友和吴延涛为学生讲授播种和养护的理论、布置课堂任务。随后,吴延涛和其他项目组老师带领学生来到长廊,现场为学生示范讲解种子的播种、浇水方式、辅助植物攀爬技巧等方面。


E-STEM教育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需要教师通过详细周密的实践活动来实现,而本堂课正是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的提升。


图片

来源:龙华高级中学

 

观课活动结束后,各方对于如何依托高校、企业、公益组织、E-STEM教育行业专家学者等各方优质资源进行讨论,共同推进E-STEM教育的探索与研究。


图片

来源:龙华高级中学

 

深圳高级中学(北校区):跨学科项目式教学


4月20日下午,刘健、邹以潼、张静和腾讯公益基金会项目经理强新玥一行来到深圳高级中学(北校区)。学校教学处主任陈文、副主任曾凡、科创组带头人沈甜甜及科创小组老师参与此次交流。


沈甜甜代表学校感谢TNC作为外部专家顾问对学校开展E-STEM课程的长期支持,并详细介绍了项目情况。会后,各位专家参观了学校屋顶花园并了解跨学科项目式教学经验。


图片

来源:深圳高级中学(北校区)

 

龙岭学校:以问题为索引的项目式课程


4月20日下午,刘健、邹以潼、强新玥继续来到龙岗区龙岭学校进行观课及交流。


课程以学校“城市中的雨水”项目小组为单位来实施。任课老师李美娴以及刘晓萍将课程设计成以问题为索引的项目式课程。“除了与社区物业管理处协商并提供鼓励居民减少用水的方案,还有什么方式可以提高水的利用率呢?大自然中的植物是如何收集和利用雨水的?校园中有哪些雨水收集设施?你能对其中一种进行改进或重新设计吗?”


“雨水收集器”让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老师激励他们多留意身边的植物,并以“叶子传递雨水”的游戏激发学生利用仿生学思维来对雨水收集概念进行初步归纳。同时,老师为学生提供了知识卡片以及创意雨水收集设施的案例,为学生的工程设计作品提供支架。课程的最后,学生在小组内商议并对雨水收集器进行了初步的设计,为下一次雨水收集器的制作提供了基础。


图片

来源:龙岭学校

 

40分钟的课程结束后,刘健对教学方式及课程设计等方面给出了建议。在课程设计上,刘健关注各节课之间的关联性,比如教师对课程中问题链的建构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建立系统思维,同时融合艺术与科学、工程的Co-Teaching是落实项目的另一个方式。在教学上,刘健鼓励学生可以采用更加多样化的发言方式,老师可以尝试用以小见大的方式配合学生现阶段的认知程度,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追求实验背后的深刻性,比如在对“叶子传递雨水的游戏与雨水收集器之间有怎样的联系”这个问题的引入上,刘健建议将时间还给讨论环节,让学生在观点碰撞中理解核心知识。


图片

来源:龙岭学校

 

百仕达小学: 举办E-STEM教学评课及交流活动


以2017年开展的“海绵宝宝造城记”系列课程为起点,百仕达小学的E-STEM课程已经走过了4个年头。4月21日上午的课程由科学老师田艳飞及三年级8名学生共同呈现。


田老师以“初识土壤—亲近土壤—探究土壤的构成”为课程脉络进行教学。课程之初,学生在科学教室获得学习动机,激发起对土壤学习的兴趣,初步了解相关概念。 随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学校屋顶花园的E-STEM课程专用种植区进行土壤特性的测试与取样。最后,学生回到科学教室进行了土壤分层的小实验。经过田老师80分钟的有效组织,实现了“土壤是由什么构成的”这个教学目标。


图片

来源:百仕达小学

 

课后,E-STEM教学评课及交流活动在百仕达小学会议室举行。 百仕达小学校长熊佑平对大家的到来表示欢迎。各方对刚刚结束的E-STEM课程进行点评和讨论。随后,黄宇做了题为《E-STEM教育的理念、素养和案例开发》的报告。最后,各方展望了基于E-STEM教学未来可展开的合作内容及合作形式。


图片

来源:百仕达小学

 

E-STEM课程介绍


E-STEM教育专为中小学教育从业者设计,从而帮助青少年成为具有科学素养的“自然爱好者”。中小学学校教师将学习如何将环境(自然)教育融入STEM课程(例如生物学和地球科学),非学校教育工作者将学习如何使科学成为自然和环境教育项目的一部分。您还将了解“探究式学习”、“项目式学习”和其他让学生增加主动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最终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出自己独有的E-STEM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