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项目

新能源产业助推中国绿色低碳发展——风电行业的绿色探索

  • 日期:2020.10.17
  • |
  • 来源:TNC

摄影:Kent Mason


2020年10月14日,以“引领绿色复苏,构筑更好未来”为主题的2020年北京国际风能大会(CWP  2020)在京盛大召开。大会特设“新能源产业助推绿色发展——风电行业的绿色探索”章节,由中国风能专委会(CWEA)、大自然保护协会(TNC)、鉴衡认证中心联合举办,介绍国内外风电行业绿色发展经验和优秀案例以及团体标准《风电场绿色评估指标》的具体内容和评价方法。


此次会议邀请到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名誉主席施鹏飞教授莅临致辞,三一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设计研究院院长贺广零、中国广核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云南分公司经理郑六玉、北京鉴衡认证中心研究员李沐、中国TNC保护信息高级经理罗永梅分别作了主题报告。中国TNC气候变化与能源总监霍莉主持了本次会议和圆桌讨论环节。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名誉主席施鹏飞教授致辞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名誉主席施鹏飞教授在致辞中指出:“我国风电规模化开发价值凸显,将为我国加速能源转型,逐步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在未来行业大规模发展的过程中,规范建设的风电场完全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与设计,以及完善有效的保护与修复措施,将开发过程中的影响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在致辞中,施教授还介绍了由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于今年4月正式发布的《风电场绿色评估指标》,呼吁更多的行业同仁一起参与到绿色标准的应用和实践过程中来,为社会贡献更多的绿色典型项目,实现风电开发和生态环保的平衡发展,为电力行业早日实现“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


中国TNC保护信息高级经理罗永梅作主题报告


中国TNC保护信息高级经理罗永梅在“新能源绿色发展途径”的主题报告中介绍了TNC在全球与企业、政府和金融机构合作推动可再生能源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的方法和案例,例如在选址中加入对生物多样性的考虑、多方合作开发绿色指南、选择“棕地”而非“绿地”、应用贷款绩效标准以确保可再生能源投资清洁、绿色等经验(相关阅读请前往:《通往清洁、绿色可再生能源的六种路径》)。罗永梅同时指出,国家和地区之间可再生能源发展条件、发展目标、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丰富程度不尽相同,我们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找到中国风电的绿色发展之路。




三一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设计研究院院长贺广零(左)、中国广核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云南分公司经理郑六玉(右)作主题报告


来自三一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设计研究院院长贺广零、中国广核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云南分公司经理郑六玉分别介绍了宁乡神仙岭生态智慧风电场和玉溪华宁磨豆山风电场在规划、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的实践经验,让与会人员直接感受到企业如何务实创新地实践绿色、和谐发展和尊重自然的理念。两家企业都在探索实践如何最大范围地减少施工和运营环节对于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同时也在不断地利用创新模式开展节水节电、合理开发利用土地、积极利用本土物种进行坡地改造等工作。作为行业代表,两家企业将提前预防、科学保护、合理开发,多重收益等模式融入日常的运营过程,为更多的企业实践生态文明和开展社区扶贫工作树立典范。


鉴衡认证中心审核员李沐做主题报告


为实现“碳中和”目标,风能行业还需要更多的从业者来践行绿色标准。鉴衡认证中心审核员李沐在主题报告中介绍了《风电场绿色评估指标》(后称“标准”)的具体内容和评价方法。该标准由天润新能、中广核、京能新能源、华东电力研究院、鉴衡认证中心、中国TNC、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等单位联合编制。该标准从全生命周期角度出发,同时综合考虑生物多样性和环境保护的视角,从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工作场所有害物质控制、温室气体减排四个维度对风电场提出具体要求,兼顾实用性和前瞻性。未来,通过团体标准的发布以及更多评价工作的开展,相信能够为社会贡献更多的绿色风电场项目,推动风电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与会嘉宾合影


在圆桌讨论环节,主办方邀请现场演讲嘉宾和来自北京鉴衡认证中心风能研究院院长蔡继峰、北京天润新能投资有限公司环境与社会责任管理部部长刘晓斌探讨、解读绿色风电场,以及如何开展绿色规划、绿色施工和运营等具体工作。


2020年9月,中国提出“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事业为之振奋。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以风能、 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新能源行业在持续输出优质、清洁的能源的同时,也需在前端制造和开发过程中实现“行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兼顾保护与发展,让新能源行业 “既清洁又绿色”。


作为清洁能源,风电将领跑我国绿色能源成长,承担节能减排的重任。通过绿色风电场的评价,引领整个风电行业产业链上所有相关企业来共同践行“既清洁又绿色”的要求,推动我国较快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让新能源企业为“碳中和”目标贡献更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