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NC内蒙古项目: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相辅相成
- 日期:2021.04.12
- |
- 来源:TNC
内蒙古草原 | 图源:TNC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部,在中国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屏障作用。一方面阻挡着西北季风所带来的沙尘, 起着非常重要的防风固沙功能;另一方面,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燕山北麓山地以及黄河中上游山地丘陵,具有涵养水源,拦蓄径流,水土保持等多种人类所依赖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利用使本来就脆弱的内蒙古生态被破坏,造成土地退化,使土地生态服务功能减弱、生产力下降,严重影响区域的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为了应对土地退化问题,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内蒙古项目从探索适应气候变化的生态修复与保护规划开始,开展综合生态修复示范、可持续管理示范、社区合作示范的“一个探索三个示范”工作。
探索适应气候变化的生态修复与保护规划:
TNC在50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在不断改进的保护策略和方法应用到生态修复中。在遵循生态系统方法与适应性管理原则的同时,强调在多个层次上修复与保护。以生态区为基础,结合未来的气候变化趋势,识别出价值高、保护代价低的地方作为优先区域,并识别出其修复目标。该方法更具有系统性和综合性,不仅考虑生态系统和物种的价值,还对保护代价(包括人类干扰和自然变化)进行分析,为协调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提供科学依据。
综合生态修复示范:
充分考虑生态修复的多学科、系统性、长效性及区域性;开展基于自然的、综合的、系统的生态修复示范。乔、灌、草相结合;鱼鳞坑、水平沟、谷坊多种技术综合运用;工程与生物配合使用;企业、社区、政府、NGO共同参与。
可持续管理示范:
生态修复后,土地得到恢复、生产力提升,社区居民利用其的欲望就会加强,修复地威胁加大。如果依然遵循原来的土地利用模式,将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二次退化,资金使用效率严重下降。项目通过多种技术的集成,形成比传统技术更简单易于操作,并可增加收益的方案进行示范,引导社区参与式开展,以此改变传统的、过度依赖自然资源的模式。
社区合作示范:
社区参与一直是TNC保护工作的重要环节。某一区域生态的好坏对本区域生活的居民影响最大,在不影响其生产、生活的前提下,居民都希望自己生活在良好的环境中。项目通过社区技能培训,让更多的社区成员开展可持续的生产模式,降低其对周边生态的影响;通过环境教育使社区居民明了生产与生态之间的关系,没有好的生态也不会有长期的好的生产,以此鼓励更多的社区自觉的参与到生态维护中。“消灭自己”是社区工作的最终目标,社区都已经完全掌握了可持续管理模式,并自觉的参与到社区生态环境维护中去,我们就没有继续存在的意义了。
在此基础上通过生态监测保障所有的生态修复工作朝着生态正向的发展,使其可以正常发挥生态服务功能;通过经济性评估保证社区可以从生态建设中获得实际的经济效益,使修复地可以长时间持续发挥其生态价值。以此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系统修复模式,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参考,以便在更大的区域进行推广。
内蒙古和林格尔林业生态区 | 摄影:王桂英
内蒙古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项目:
和林格尔项目
项目地脆弱的土质结构 | 图源:TNC
图片说明:项目选择处于典型的农牧交错带上的和林格尔作为第一个示范点,从适应气候变化的生态修复与保护规划为出发点,识别出重要的生态区域及修复目标,并开展相应的综合生态修复示范。
为什么选择和林格尔?
和林格尔县位于内蒙古中部呼和浩特市以南,属于生态系统类型较为复杂的农牧交错带,也是森林和草原的过渡带,是生态脆弱区。这使得本区域对气候变化特别敏感,容易产生较大的生态问题,一旦被破坏其恢复将非常困难;同时相对比较贫困、生产模式落后,人们对自然资源索取较多。
同时,在全国的生态主体功能区划中,和林格尔既属于呼包鄂榆国家重点开发区域,又是生态脆弱区,在未来气候变化的情景下,和林格尔县也正好处于《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中两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之间物种迁移的潜在廊道上,发展与保护的需求都很强烈,一个基于地方需求的生态安全格局的建立和维持,对于地方的可持续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基础意义。项目从规划、修复、管理和发展四个维度开展。
生物廊道示意 | 图源:TNC
探索出并推广适应气候变化的生态修复
与保护规划方法
2012 年,项目完成了和林格尔全县范围探索出适宜于干旱半干旱区生态修复与保护规划方法。这一方法引进生态区评估(Eco-regional Assessment,ERA)方法,结合气候变化趋势,通过对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重要生态系统、物种进行评估,确定评估区生态修复与保护优先区域,并根据重要生态功能关键生态系统以及生态系统现状叠加分析,确定生态修复与保护的优先区域与修复目标。这为项目“在哪里修复?修复什么?”明确了方向,为整个项目的开展绘制出蓝图。
和林格尔生态修复与保护规划图 | 图源:TNC
首先确定区域的重要生态服务功能:基于全国功能区划和生态红线划定的结果对于区域的生态服务功能的要求,针对当地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和自然特点,确定规划区域所应该承担的主要生态服务功能, 如涵养水源、 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
其次是识别关键生态系统:通过对每一个生态功能小区进行调查,参考当地的地形地貌,并根据过去存在的生态系统(查询文献)、现在依然健康存在的生 态系统(现场调查)和未来的生态系统发展趋势(气候变化情景预估结果)来确定每一个生态功能小区内能够长期存在并稳定发挥生态服务功能的关键生态系统;
然后划定重要生态功能区域:基于专家的意见,以保护每一个重要的生态功能区的最小保护面积(即确保该生态系统能够正常提供其生态服务功能的最小面积)为目标,综合考虑人类对该区域的影响程度,通过模型计算,在规划区域内筛选出能够保障生态服务功能的最重要的区域,同时满足面积尽量小、维护代价尽量低的原则得到整个和林格尔县重要生态功能区域;最后, 区分保护区域与修复区域:针对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域,比较其生态系统现状和能够持续发挥功能的关键生态系统:如果一致,是需要保护区域;如果不一致,是需要修复区域,同时也确定了修复目标。
开展“乔、 灌、 草”相结合的综合修复示范
项目依据生态修复与保护规划选址2585公顷退化土地,开展“乔、 灌、 草”相结合的综合生态修复示范,提高植被覆盖度,增加生物多样性,发挥防风固沙等生态服务功能。
项目地区域老杏树对比图 | 图源:TNC
图片故事:曾经的老杏树周边没有乔木,植被也非常稀疏。百姓认可其生命力,常在老杏树上挂上经幡。TNC依据土壤、地形、地貌、汇水面等进行科学的树种选择与造林密度控制,让老杏树周围有更多的伙伴陪伴,不再孤独。
项目已经完成种植乔木近300万株,将其打造成了林业碳汇项目,预计在未来30年将固定22万吨的二氧化碳,并与迪士尼合作,实现了碳交易。在此基础上,该项目在项目开展初期便加入造林多重效应设计,希望在满足气候变化的需求下同时兼顾当地社区发展以及本地物种多样性的发展需求。项目还成功获得了气候、社区和生物多样性标准(CCB 标准)金牌认证,成为内蒙古地区第一个获得该联盟金牌认证的项目。
现在项目区植被覆盖度达到90%以上,生物多样性由原来的30多种草本植物增加到现在的80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在春季大风天项目区内再也没有扬尘发生。
由于项目处于黄土高原的最北端,水土流失严重,也是项目修复的重点。项目对区内14条沟壑,近600公顷水土流失区域开展工程与生物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模式,引入“生物毯”等新技术,可在雨季快速施工,在降低修复成本的同时,延长修复效果。现在项目区内基本没有水土流失现象。
沟壑治理对比图 | 图源:TNC
进行修复后土地的可持续管理周边社区生产用地的
可持续发展模式示范与推广
打造“生态修复与经济发展相平衡”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也是项目的主要目标,所以项目一直进行可持续生产的探索与实践,希望通过生态修复后的生态服务功能保障可持续的生产,社区可以明显地感受到生态修复为他们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践行“两山论”。
为此项目开展林下养鸡:目标以林养牧、以牧护林,将修复后的土地变为社区赚钱的工具,以此共同维护修复地的安全。
林下养鸡 | 图源:TNC
此外项目还开展草地智慧管理:在不影响牧户收益的情况下实现草地的恢复,充分发挥草地的生态与生产的双重功能;旱作农业:利用修复后土地的防护及水源涵养等能力,充分利用天然降水,探索出适合干旱半干旱区的最佳农业发展模式。
开展社区工作,进行技能培训与环境教育
项目执行的同时也开展社区教育与技能培训以提高社区应用新技术、新模式的能力,尽量将生态修复的成果与社区的经济利益相关联。社区居民是这一片土地的主人,项目希望生态修复的成果可以长时间地发挥其生态服务功能,那就必须在生态修复的同时实现社区的经济利益。为此,我们让社区逐渐掌握新的可持续生产的技术与模式,并使他们逐步了解生态是可以促进他们生产发展的,慢慢地,社区居民也会自觉地参与到生态建设与维护中。在此活动中,项目也开展一系列的社区合作机制的探索,建立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
和林格尔项目经过十年的实施,总结形成了一套综合生态修复模式-系统修复工程(Restoration by Design,RbD):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通过科学的规划、合理的修复及可持续发展,系统性的生态修复实现区域内生态与生产的平衡。
图源:TNC
生态修复是一个多维度、多学科、专业性强的项目,需要综合考虑修复过程中的各环节及其联结,制定系统性解决方案。系统修复工程以降低对气候变化的贡献及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为基础,进行适应气候变化的生态修复与发展规划;对自然生态系统及人工生产系统进行合理的修复,并保证修复后的自然生态系统进行科学的管理和保障人工利用自然生态系统及人工生产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关注社区合作,通过不同的机制与模式,发掘生态载体,使生态红利与社区经济利益相关联,并通过技能培训使社区掌握可持续发展技术,通过环境教育让社区了解生态与生产直接的紧密关联;并且持续进行生态监测与效益评估,以保证生态修复、管理和发展对环境是正向发展和所有发展模式的经济可行性,以此保证生态修复的成果与多重效益的发挥。
巴林左旗气候智慧型农业项目
巴林左旗 | 图源:TNC
借助于在和林格尔取得的经验,项目于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开展了气候智慧型农业项目。项目希望在巴林左旗建立适合于干旱半干旱区的国家气候智慧型农业示范区,通过技术引入和机制创新,探索并实践绿色农牧业发展模式,恢复和提升土壤健康与生态安全,增强农业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同时提高社区收益,实现精准扶贫,为中国农业生产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成功经验。
2010年,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提出“气候智能型农业”的概念。气候智慧型农业(Climate Smart Agriculture,CSA)是指能够持续提高生产力、增强抵抗力或适应性、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同时能够增强粮食安全和国家发展的农业生产方式。气候智慧型农业的最终目标是粮食安全和发展(FAO,2013),而生产力、适应性和减缓气候变化则是为达到这个目标而必需的三个相互关联的部分。
巴林左旗位于内蒙古的东部,同样处在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干旱少雨;是未来气候变化的热点区域,呈现明显的干暖化趋势;同时由于人类长时间的、不合理的土地利用,造成了土地沙化、水土流失严重,地下水水位下降,重要河流出现断流等现象。
内蒙古及巴林左旗气候变化总结与预测 | 图源:TNC
针对巴林左旗一系列生态与生产问题,经过实地调查与科学分析发现,处于干旱半干旱区的巴林左旗根本限制因子是水,不论是生态建设还是农牧业生产,甚至是农牧民的生活,都是以水分条件作为分配原则的,水资源的管理是适应气候变化、解决巴林左旗生态与生产问题的核心。据此项目提出了“水四步”的设计方案。
“水四步”的设计,即:水源涵养、集雨截流、旱作节水、提高水资源生产力。
-
水源涵养:主要是通过植被恢复等措施,提高地表植被覆盖度,截流雨水,提高下渗,减少地表径流;
-
集雨截流:通过谷坊、水平沟、鱼鳞坑等沟头防护与沟道治理措施将雨水尽可能的汇集截流为本地所用;
-
旱作节水:旱作就是应用新技术在不进行任何灌溉,只利用天然降水的情况下获得丰产稳产。节水,提高水的利用率,避免浪费。总之就是用尽量少的水获得稳定的收益;
-
提高水资源生产力:每单位用水以更少的社会和环境成本生产出更多的食物、更多的收入、更高的生计水平及更多的生态效益。简单说就是用同样的水生产更多的财富(包括自然财富)。水“四步”是以水为主线将生态与生产进行了有机串联。
旱作农业(左),社区田间技能培训(右)| 图源:TNC
2019年5月,巴林左旗当地农牧民在TNC内蒙古项目团队的指导下,播种下了一片800亩的“希望的农田”,这片农田全部采用旱作农业的耕种方式,即在干旱和半干旱区域,只利用天然降水即可实现稳产的旱地种植技术。这标志着项目正式落地实施。中国TNC内蒙古项目负责人林阔成表示,通过应用这种旱地种植技术,在正常年份可以实现与水浇地差不多的产量,即使是干旱年份也只是比水浇地减产25%左右,对比传统旱地,旱作农业可增产40%以上。由于示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获得百姓的普遍认可,2020年旱作农业面积迅速扩大到1万余亩。
巴林左旗气候智慧型农业项目的顺利实施得益于中国TNC在和林格尔近10年系统生态修复经验的总结——综合生态修复模式-系统修复工程(RbD)。巴林左旗气候智慧型农业项目是RbD的推广,结合当地的政策与面临的主要问题,将其中可持续管理作为项目的主要出发点,但是依然遵循 RbD 的流程进行整体项目的设计与开展。同时巴林左旗项目依然获得老牛基金会的大力支持。
通过3年在巴林左旗的实践,项目已经形成与政府合作、企业合作、社区合作的新模式新机制,是对RbD的有效完善与补充。未来,我们希望把巴林左旗建成适合于干旱半干旱区的国家气候智慧型农业示范区,通过技术引入和机制创新,探索并实践绿色农牧业发展模式,恢复和提升土壤健康与生态安全,增强农业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同时提高社区收益,实现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为中国农业生产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成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