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项目

滇金丝猴全境保护网络 | 2020年报

  • 日期:2021.04.20
  • |
  • 来源:TNC

云南省首个野生动物保护网络

滇金丝猴全境保护网络

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 bieti,又名黑白仰鼻猴(Black-and-white snub-nosed monkey),隶属哺乳纲、灵长目、猴科、疣猴亚科、仰鼻猴属,曾被称为黑金丝猴、白猴、花猴和雪猴。滇金丝猴是中国特有的珍稀濒危灵长类动物,为国家 I 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濒危(EN)”,被国际野生动植物贸易公约(CITES)列入附录Ⅰ物种。2002年8月世界第十九届灵长类大会将滇金丝猴列为全球最濒危的25种灵长类动物之一。 


滇金丝猴仅分布于金沙江和澜沧江之间云岭山脉的一个狭长区域(纬度从25°40′到29°30′,经度从98°40′到 99°80′,南北长约500公里,东西宽约100公里),为青藏高原的南缘和横断山脉的中心区域。滇金丝猴栖息于海拔2700-4500米范围的中山常阔叶林、亚高山高山暗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带,是世界上海拔分布最高的灵长类动物。 


滇金丝猴母子 | 摄影:赵锷


滇金丝猴是重要的环境指示物种,其生存依赖健康的高山原始森林生态系统,其家域之大、生活海拔之高,在全球所有灵长类动物中首屈一指,所以滇金丝猴群完全可视为三江并流区生态健康和生态安全的标志。因此,保护滇金丝猴的本质其实是对三江并流原始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惠及与之共栖于原始森林中的多种珍稀濒危动植物。 


近40年来,在政府和社会各界力量的共同努力下,滇金丝猴保护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滇金丝猴的生存状况及其栖息地的健康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但是滇金丝猴保护仍然面临保护投入不足、部分栖息地仍存在保护空缺、各保护管理单元缺少交流合作、栖息地破碎化严重、打猎和林下资源利用仍较为普遍和严重等诸多问题。 


在此背景下,为了推动滇金丝猴及栖息地整体保护,2019年7月正式成立了“滇金丝猴全境保护网络”,网络由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YGF)、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云南白马雪山保护区管护局等13家单位共同发起,是云南省首个野生动物及栖息地保护网络,网络实行保护管理机构、公益组织、科研机构、社区、公众和企业等广泛参与的联合保护机制,聚焦: 


  1. 滇金丝猴保护网络合作平台建设;

  2. 全境调查监测、巡护管理和保护能力提升;

  3. 滇金丝猴栖息地恢复和廊道建设;

  4. 填补保护空缺:滇金丝猴公益保护地建设和社区综合保护;

  5. 保护品牌传播与公众参与。



2020年是全境保护网络成立的第二年,在各方通力合作下取得了重要进展:


网络成员单位增至26家,并完成了轮值主席单位的交接;完成了两期滇金丝猴3000+小额赠款项目的实施,支持9家单位开展14项优先保护行动;开展滇金丝猴栖息地廊道修复,植树造林3000多亩,覆盖3个保护区、5 个滇金丝猴种群栖息地;在全境保护网络支持下,巴美、老君山、那仁、米腰等4个保护空缺获得了保护覆盖,巴美滇金丝猴公益保护地正式落地并完成基础建设:“滇金丝猴全境保护网络——老君山·滇金丝猴自然中心”建立并正式挂牌。




滇金丝猴保护网络合作平台建设

目标:汇聚社会各界资源,加强滇金丝猴全境保护网络平台建设,促进网络成员和社会力量充分参与全境保护各项工作的交流和合作活动,并实现长期持续运转。


召开第二届滇金丝猴全境保护网络年会

2020年12月22日,第二届滇金丝猴全境保护网络年会在云南丽江举行。本次年会由滇金丝猴全境保护网络主办,大理大学东喜玛拉雅研究院、YGF、TNC和丽江市老君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心承办,共有来自26家网络成员单位及腾讯公益基金会、蚂蚁森林项目组等特邀单位、资助方、媒体共40多家机构、120人参会。会议总结了全境保护网络成立一年半以来的工作、介绍了2021年工作计划,并隆重表彰了2020年优秀滇金丝猴一线保护工作者。2020 年滇金丝猴全境保护网络成员单位从2019年23家新增至26家,新加入网络的3家单位分别是云南大学农村发展研究院、云南乡村之眼乡土文化研究中心、云南省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会(YNC)。全境网络完成轮值主席单位的交接,大理大学东喜马拉雅研究院成为第二届轮值主席单位,任期从2021年1月至12月。


第二届全境保护网络年会 | 图源:滇金丝猴全境保护网络


开展网络平台交流

2020年“滇金丝猴全境保护网络交流群”成员发展至今 300 名,我们邀请了近20名不同领域的专家和主持人开展了11次在线公开课,主题涵盖野生动物保护、社区参与、项目管理、基层保护故事等,每场公开课参与人数近百人。


图源:滇金丝猴全境保护网络


开展“优秀滇金丝猴一线保护工作者”评选活动

2020年7月,在滇金丝猴全境保护网络成立一周年之际,网络秘书处发起“优秀滇金丝猴一线保护工作者评选”活动。评选活动共收到18份提名材料,通过13万份公众投票和8名专家评选相结合,最终评出8名优秀工作者,并在二届网络年会进行颁奖,每位获奖者得到5000元的奖金。其余的10名为提名奖,每人奖励一套野外巡护装备。通过评选活动,促使网络成员单位更加重视滇金丝猴栖息地的巡护工作,调动一线工作者的积极性,提升了社会对滇金丝猴保护的关注度。


优秀一线工作者颁奖现场 | 图源:滇金丝猴全境保护网络


完成两期滇金丝猴3000+小额赠款项目

截至2020年12月,网络支持开展了两期滇金丝猴全境保护小额赠款项目,多方投入资金110余万元,以小额资助的形式,共支持在地的基层保护区、大学研究机构以及社会组织等9家机构,针对重点保护空缺区域实施了14个项目,聚焦滇金丝猴栖息地的生态系统健康、周边社区可持续发展、社区参与式巡护和监测、自然教育等领域的工作。



两期资助项目代表性成果

01

项目名称:放牧对拉沙山滇金丝猴生境的影响研究 

实施单位:大理大学

为掌握放牧对滇金丝猴等野生动物及其生境的影响,本项目选择云岭保护区拉沙山片区开展放牧的影响研究与评价,通过GPS项圈技术、直接观察法和植物样方法来阐明放牧对滇金丝猴的直接影响及对其生境植被和食物多样性的改变,进而获取放牧对滇金丝猴的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


拉沙山放牧分布GPS位点 | 制图:黄志旁


02

项目名称:

滇金丝猴生态旅游种群生境寄生虫疫源地调查

实施单位:大理大学

维西塔城滇金丝猴国家公园内的滇金丝猴生态旅游种群是目前全世界唯一一个能近距离观察以供科学研究和公众了解的滇金丝猴种群,至今发展已超10年。本项目通过对该生态旅游种群生境寄生虫疫源地的季节性监测,掌握疫源地寄生虫感染风险的季节性波动,为对大型灵长类动物生态旅游的科学展示及疾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探索寄生虫来源及传播途径。项目完成了滇金丝猴过夜地样品采集,并分离鉴定了传染性寄生虫和非传染性寄生虫,共分离出5910条线虫,隶属于9个目,29个科,71个属;其中优势属3个, 即齿矛属、鄂针属和缢咽属,常见属16个,稀有属52个。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该生态旅游猴群的过夜 地轮换管理制度具有一定成效,在滇金丝猴的利用样 区,致病性寄生虫的检出率及检出强度都较低;但也 发现在部分高利用强度样区的寄生虫检出强度较高。 基于项目成果提出管理建议:现有的猴群过夜地和展示区轮换制度还需进一步加强,尤其是在夏季。


响古箐-生态旅游种群寄生虫疫源地调查位置

图源:大理大学


03

项目名称:滇金丝猴生境保护——社区能源替代

实施单位: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

滇金丝猴龙马山种群是分布最南的两个种群之一,约有127只滇金丝猴,但长期的干扰和资源利用造成该猴群栖息地发生了严重破碎化,并被分割成了5个相对独立的生境斑块。距离龙马山滇金丝猴生境最近的2个自然村分别是老仙场和老贵老母,当地薪柴砍伐等生计活动对滇金丝猴栖息地影响较大。而实施太阳能热水器等能源替代可有效减少社区对薪柴的需求量,并有效缓解滇金丝猴生境的丧失和利用压力。本项目支持两个自然村的24户村民完成了太阳能热水装置建设,解决了村民的部分取暖问题,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周边的薪柴砍伐强度。


实施社区太阳能建设 | 图源:云龙保护区


04

项目名称:

支持云岭保护区开展巡护监测信息化建设和能力培训

实施单位:云岭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

本项目通过支持云岭保护区为一线工作人员采购移动巡护终端设备及开展巡护监测培训,以提高保护区尤其是猴群栖息地的巡护管理能力。共采购巡护监测终端设备13台,对13名巡护员/保护区一线工作者开展了集中的室内和野外培训,并对优秀人员进行了奖励。


保护能力培训并奖励优秀 | 图源:云岭保护区


05

项目名称:

支持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霞若科普宣教室建设

实施单位:迪庆州香格里拉滇金丝猴保护协会

项目支持在白马雪山保护区霞若片区设立示范点开展科普宣传基础设施建设,增补必要的宣教设施设备,霞若科普宣教室制作了20余件动植物标本,购置了傈僳族、藏族等民族服饰用于宣教室展示,收集了10余件民族传统手工艺品和生产生活用具,并完成了宣教室的布置,已初步具备对外开放的功能。霞若科普宣教室的建成将有助于针对社区居民开展生物多样性、民俗文化等宣传和展示,改变陈旧宣传模式,提高当地居民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

霞若宣教室制作和收集的生物标本(左)和传统工艺工具(右)| 图源:白马雪山保护区


06

项目名称:滇金丝猴生态旅游种群放归跟踪监测

实施单位:香格里拉维西滇金丝猴保护协会

滇金丝猴生态旅游种群对于保护、研究及公众认识滇金丝猴具有重要价值,为加强该种群与野外种群的基因交流,减少疾病的爆发,需开展滇金丝猴种群复壮放归工作。该项目通过野外锁定外群、为滇金丝猴佩戴GPS跟踪项圈、人工分群、护猴队员昼夜巡护、连续20天野外跟踪监测等工作,成功对一个全雄单元和2个繁殖单元家庭进行了分群和放归,共计32只滇金丝猴。分群放归野外有利于保障生态旅游种群活动区域的生态容纳量,对该猴群的稳定发展有重要意义。


给滇金丝猴“五甲”戴上GPS项圈 | 图源:维西滇金丝猴协会


07

项目名称:

迪庆州维西县傈僳族社区可持续生活探索项目

实施单位:昆明市呈贡区梦南舍可持续发展服务中心

维西县塔城镇喇嘛寺村民小组紧邻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维西片区,喇嘛寺村传统的薪柴利用、箭竹砍伐、种植和养殖等活动对毗邻的滇金丝猴栖息地构成了一定影响,为了提升该社区的绿色生计发展能力、帮助村民找到有效且持续的生计途径,项目支持梦南舍在该区域开展了探索,完成了社区资源利用和傈僳族传统文化及手工艺调查、社区养蜂技术调研和蜂箱改进、秦艽和重楼等药材种植技术培训等工作,为发展社区绿色生计打下了前期基础。


喇嘛寺社区发展培训 | 图源:梦南舍


08

项目名称:云龙保护区木栅栏替代项目

实施单位: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

云龙天池保护区(检曹乡片区)的实验区内分布有大量村庄,放牧和种植是当地村民的主要生计,为了防止牲口和野生动物“侵入”农田食用庄稼,村民们多使用木栅栏将农田包围,但获得大量木栅栏依赖对周边树木的砍伐,从而对滇金丝猴森林栖息地造成较严重的破坏。本项目主要支持保护区在水井岭、黄土坡、八子地等三个社区通过种植木瓜(16000 棵)、花椒(16900 棵)等用于建设生物围栏合计300亩,总长度28000米,目的是对原有的木栅栏进行替代。本期木栅栏替代涉及3个小组的村民达41户,种下的木瓜和花椒进入盛期后预计能为农户带来1万元/户/年的增收。该项目为探索社区增收和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小范本。

广泛使用的传统木栅栏(左)种下花椒等生物围栏(右)

图源:云龙天池保护区


09

项目名称:云岭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科普宣教项目

实施单位:云岭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

本项目针对保护区内的小学全体师生进行滇金丝猴的科普宣教,增加小学生的自然保护知识,增强青少年热爱自然、热爱保护区、热爱野生动植物的观念。项目分别对保护区内及周边的6所小学的500多名学生开展了滇金丝猴保护的科普宣教及保护动物为主题的游戏活动;此外通过野生动植物保护的书画比赛,对优秀获奖作品的学生进行了表彰,通过书写画画,传播正能量,向身边的人传达了“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理念。同时在“滇金丝猴日”,开展了内容丰富的宣教活动,活动期间一共送出钥匙扣200个、杯子150个,帽子800顶,文化衫79件,单肩包200个、公仔200个,发放宣传袋200个,并发放宣传册300册,参与人数达2000余人,微信转发量达610次,浏览量达13000次。

进小学开展科普宣教(左)滇金丝猴日开展的科普宣传(右)

图源:云岭保护区



全境调查监测、巡护管理和保护能力提升

目标:

1)应用统一科学方法和标准,支持网络联合实施补充调查和重点监测,更全面地掌握滇金丝猴及栖息地的生存力现状,为优化长期保护规划和行动、评估保护成效提供事实依据和科学基础;

2)在网络联合调查监测行动的带动下,促进全境建立和实施标准化、可持续的巡护监测管理和行动系统,大力提升全境保护管理和巡护监测能力。



01

大理大学滇金丝猴专家黄志旁

图源:滇金丝猴全境保护网络


2020年组织大理大学东喜玛拉雅研究院专家完成《全境滇金丝猴调查监测综合方案》,并将陆续与各保护地单元合作制定落地实施计划。



02

北大生科院李晟研究员给网络成员介绍综合方案

图源:滇金丝猴全境保护网络


2020年组织北京大学专家完成《全境滇金丝猴栖息地同域物种调查监测综合方案》,并将陆续与各保护地单元合作制定落地实施计划。


03

全境巡护监测平台 | 图源:滇金丝猴全境保护网络


2020年组织大理大学东喜玛拉雅研究院专家完成《全境滇金丝猴调查监测综合方案》,并将陆续与各保护地单元合作制定落地实施计划。



滇金丝猴栖息地恢复和廊道建设

目标:通过开展全境栖息地修复和廊道建设规划,为实施全境栖息地修复和廊道建设提供科学指南,并实现对滇金丝猴南部6种群重点栖息地恢复工作的覆盖,为恢复和拓展该区域猴群的生存空间打下基础。


针对滇金丝猴栖息地破碎化、斑块化的趋势,为扩大栖息地范围、连通潜在栖息地、恢复滇金丝猴的生态廊道,基于网络工作组、保护区及相关专家的论证识别出了部分优先修复区域,并通过引进蚂蚁森林等多方资金的支持,2020年共实施了3242亩的滇金丝猴栖息地廊道修复造林,共种植云杉23万棵、华山松10万棵、总投入资金583万余元,涵盖云龙天池保护区的龙马山、天子山,云岭保护区的拉沙山、长岩山,白马雪山保护区维西片区柯那村等5个滇金丝猴南部分布区,修复和连通5个滇金丝猴种群的栖息地,栖息地周边数百名村民参与造林和直接受益,共创造了6000多个用工量,给村民带来超过150万元的直接劳务收入。


滇金丝猴廊道修复造林现场、周边村民参与植树、云杉树苗、蚂蚁森林滇金丝猴栖息地修复 | 图源:TNC


新增造林地均纳入属地保护区或林业局管护范围,并额外聘请专职管护员20人,加强造林地日常巡护、防火等工作。项目聘请第三方专业技术团队对造林成活率进行检查,检查结果成活率均达到85%以上,符合国家标准。同时2020年启动了滇金丝猴全境栖息地和廊道科学规划,与云南国土资源学院、昆明昙宇科技公司、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合作,开展云岭拉沙山和云龙龙马山160平方公里滇金丝猴栖息地及连通廊道的无人机航拍监测,以期为全境栖息地廊道修复提供科学指导。



填补保护空缺: 

滇金丝猴公益保护地建设和社区综合保护

目标:通过支持滇金丝猴社区保护示范地建设、社区有效参与保护、引进更多资源促进滇金丝猴保护空缺的有效管理,实现滇金丝猴全域种群和主要栖息地的巡护管理的覆盖。


部分滇金丝猴已知种群、猴群历史分布区及潜在栖息地尚未被纳入自然保护区体系,同时部分濒危的极小种群也尚未获得足够的保护投入,因而滇金丝猴及栖息地保护空缺在保护地内外均存在。2020 年,滇金丝猴全境保护网络支持了德钦巴美、丽江老君山、德钦那仁、维西米腰的猴群栖息地及公益保护地开展了系列保护工作。


滇金丝猴保护空缺和公益保护地分布 | 制图:罗永梅/TNC

01

德钦巴美滇金丝猴公益保护地

滇藏交界处,滇金丝猴现身


巴美村位于云南省德钦县佛山乡,是滇金丝猴模式标本产地,位于滇藏交界处。在巴美村约80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中栖息着约150只滇金丝猴,巴美种群是云南省分布最北端的猴群,然而巴美猴群栖息地尚未被纳入自然保护区范围,属重要保护空缺。近十年来,在政府、NGO及当地社区的共同努力下开展了系列保护活动,但该区域的保护和管理工作仍面临不连续、保护力度不足等问题,保护形势仍然严峻。2019年,在滇金丝猴全境保护网络成立之际,多方合作共同建立了“德钦巴美滇金丝猴公益保护地”,并由蚂蚁森林为巴美保护地提供10年的稳定支持。


巴美公益保护地分布图 | 图源:TNC


巴美公益保护地——探索多方合作的社会化参与


巴美滇金丝猴公益保护地由政府和多方社会公益力量共同参与保护,是探索公益保护地的多样化社会参与的良好样本: 


  • 滇金丝猴全境保护网络:项目发起和平台支持方

  • 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项目管理方

  • 德钦白马雪山社区共管协会、巴美塔玖野生动物保护协会:项目执行方、巴美社区公益保护地“主人” 

  • 德钦县林草局、白马雪山保护区:行政授权支持

  • 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TNC:科学顾问和评估

  • 蚂蚁森林:资金支持方


滑动查看

2020巴美公益保护地大事记

3-4月

完成巴美5年计划和年度预算,完成第一批监测设备采购和赠款拨付

5月

完成巴美滇金丝猴栖息地巡护监测网格化设计

6月

完成巴美社区巡护基金和社区发展基金设计

7-9月

完成巴美第一次社区培训和社区补充调查

10月

白马雪山保护区德钦分局原局长带领巴美监测组开展保护地建立以来 的首次巴美猴群调查,记录下巴美滇金丝猴种群的珍贵影像

10-11月

完成塔玖协会管理团队、监测小组的搭建,启动了8个村民小组社区巡护工作

12月

巴美猴群栖息地全面布下71台红外相机,建立网格化监测体系


02

丽江老君山滇金丝猴公益保护地

老君山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的八大核心片区之一,也是滇金丝猴等濒危珍稀物种的重要栖息地。近20年来,各级政府部门大力促进社会公益力量和社区参与老君山的保护和发展工作,并逐渐发展成丽江老君山滇金丝猴公益保护地。


老君山公益保护地由丽江老君山国家公园管理局(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老君山保护管理局)、滇金丝猴全境保护网络、TNC、YGF、丽江市老君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心(老君山中心)等多家机构共同参与保护和管理。实行“一群猴子 + 一片森林 + 一方百姓 + 一支队伍”的“四个一”保护策略。


老君山滇金丝猴公益保护地范围 | 图源:TNC


了解更多丽江老君山滇金丝猴公益保护地,请点击:

丽江老君山滇金丝猴公益保护地 | 2020年报


03

德钦县那仁 - 萨勇滇金丝猴社区保护地

那仁红外相机所拍摄到的滇金丝猴正面全身像 | 图源:那仁社区保护地


那仁和萨勇是云南省迪庆州德钦县羊拉乡茂顶村的两个村民小组,距白马雪山保护区北部边界约30公里。滇金丝猴吾牙普牙种群原是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分布最北端的种群,由于原有的栖息地发生了变化,猴群发生迁徙并游离于保护区内外,并逐渐往北迁移至“那仁-萨勇”区域,那仁-萨勇也成为该猴群的重要栖息地,因此也同时命名为“那仁-萨勇猴群”,目前该猴群数量估算有300只。由于那仁-萨勇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高度依赖滇金丝猴栖息地及周边区域的自然资源,猴群栖息地又位于保护区以外,因此该区域已成为滇金丝猴的重要保护空缺。


那仁 - 萨勇(吾牙普牙)猴群的分布位置 | 制图:张永俊


近年来,该保护空缺相继获得白马雪山保护区管护局、野性中国、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等机构的关注,并先后投入资源促进该区域建设社区保护地。2019-2020年,滇金丝猴全境保护网络实施的第一期“3000+小额赠款项目”也支持了该保护空缺开展了社区保护地的前期建设工作,项目由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和野性中国组织实施。本年度主要完成了以下6项工作


  1. 与社区合作开展社区保护地规划、并参加桃花源社区保护地和示范保护地的评选;

  2. 建立了那仁、萨勇滇金丝猴栖息地监测体系,制定了巡护监测方案;

  3. 通过社区调查法绘制那仁萨勇一带的滇猴活动范围,掌握了活动规律;

  4. 初步建立那仁村长期志愿巡护机制,并开展红外相机、GPS定位机和奥维地图等工具技能培训,组织由全村40个家庭家长组成的社区志愿巡护队,开展每月轮流上山巡护、安装红外相机、打击捕猎和非法砍伐等威胁; 

  5. 组织春节返乡大学生20余名开展入户访谈,收集村民20年保护故事,为村民拍摄全家福;组织那仁全村村民整理区域物种名单;

  6. 开展了2场白塔社区故事会为孩子介绍野生动植物,推选巡护员参与优秀滇金丝猴一线保护工作者评选、桃花源优秀巡护员评选并成功入围,使得那仁萨勇社区保护地的名字在滇猴保护圈子渐渐打响。


村民巡护队野外安装红外相机、白塔故事会、社区村民和学生学习野生动物辨别 | 图源:那仁社区保护地


04

维西康普米腰滇金丝猴种群及栖息地综合保护行动

米腰滇金丝猴种群位于维西县塔城、攀天阁、白济汛、康普4个乡镇的交界处,以康普米腰村后方的森林为主,猴群估算数量200只。米腰猴群日常活动游离于白马雪山保护区内外,周边社区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也对米腰猴群栖息地造成了一定压力,因而该区域也是一个重要的保护空缺。2020年4月,滇金丝猴全境保护网络第二期“滇金丝猴3000+小额项目”对该保护空缺进行了资助,由维西滇金丝猴保护协会开展综合保护行动,2020年共完成了以下工作


  1. 在米腰村组建了社区村民巡护队:由4个村民小组的8名村民及保护区护林员2人组成; 

  2. 完成红外相机、睡袋、帐篷等巡护设备的采购; 

  3. 协会开展专项巡护,对米腰猴群活动范围进行专项跟踪监测和记录;

  4. 组织社区巡护队开展日常巡护,安装红外相机对区域的滇金丝猴及伴生物种开展本底调查;

  5. 开展了1期社区巡护监测能力培训及分享交流和学习,通过调研结合社区保护规划讨论,确定了米腰猴群栖息地的主要威胁为:(1)放牧(2)采矿(3)采集林副产品(4)盗猎;

  6. 开展了1期社区共管及生计能力培训。


社区保护动员和培训、巡护监测能力培训 | 图源:维西滇金丝猴保护协会

05

探索可持续生计模式、发展滇金丝猴友好社区

2020年滇金丝猴全境保护友好社区项目启动,聚焦研究发展滇金丝猴友好社区和保护品牌产品。前期以滇金丝猴社区利苴村为切入点,打造“弥司子”生态友好产品品牌,为建设全境滇金丝猴友好社区提供经验,并将滇金丝猴友好社区理念推广到老君山以外的滇金丝猴保护地单元,结合当地民族文化和保护内涵,进行更多元化的品牌及产品创造。 


1、企业联名产品 


2020年,生态友好产品品牌“弥司子”与可持续咖啡品牌“曼老江”合作推出“滇金丝猴咖啡”,包括咖啡豆和挂耳咖啡两个品类。曼老江咖啡起源于1997年普洱扶贫项目,“曼老江”傣语意为“水味甜美之河”,流入澜沧江,汇入湄公河。品牌合作给予了“让雪山精灵滇金丝猴随澜沧江水南下,降落在雨林杯中饮,一起从云南出发,向绿色发展和可持续生活目标迈进”的美好意境。希望通过更多的联名产品,能将“弥司子”生态友好产品品牌进入大众视野,拓展滇金丝猴保护的宣传效应。


弥司子 X 曼老江滇金丝猴咖啡 | 图源:滇金丝猴全境保护网络


2、羊毛毡手工制品 


从社区产品设计需求出发,融合社区民族文化和滇金丝猴保护地元素,开发出一批拥有非遗技艺传承的羊毛毡产品。2020 年,我们与设计师合作为“弥司子”羊毛毡设计了傈僳族、藏族、纳西族、彝族、白族、普米族6个少数民族的文化元素和滇金丝猴、小熊猫、血雉、红豆杉、箭竹、杜鹃花、松萝等自然元素,并与羊毛毡手工艺非遗传承人合作,指导社区开展手工艺品的制作。11月底,“弥司子”多款羊毛毡制品参加了在杭州青山自然学校举办的TNC展览活动,羊毛毡挎包、手包、电脑内胆包、猫窝、挂垫、纪念本等产品深受大家欢迎。通过持续提高产品品质、升级制作工艺,推动社区重点发展羊毛毡制品产业,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


羊毛毡产品展览 | 图源:TNC



保护品牌传播与公众参与

目标:通过开展滇金丝猴保护进展宣传、全境保护品牌传播、公众参与等活动,扩大滇金丝猴及滇金丝猴全境保护的社会影响力,获得政府和社会公众层面的更多关注,以吸引更多潜在资源,促进滇金丝猴及栖息地的长期保护工作。

01

全境网络通讯

全境网络秘书处每月定期在交流群、官方媒体平台发布滇金丝猴全境保护网络项目通讯,展示部分成员单位阶段保护成果,2020年累计发布全境保护网络月讯10篇。



02

举办“遇见山中精灵”摄影展

在全境保护网络成立1周年暨第二个“金丝猴日”之际,2020 年 8月-11月,由云南省林草局牵头滇金丝猴全境保护网络,共同举办“遇见山中精灵”主题摄影展,围绕“滇金丝猴、伴生物种、栖息地景观、社区人文和保护工作”四大板块,向社会征集了近400幅作品,从中精选了36幅作品进行展示。摄影展分别在省林草局大院、中科院昆明动物博物馆、昆明海埂会堂、圆通山动物园等多地进行巡展,并在省林草局门户网站开设专题页面,触达公众累计近10万人次。


03

“探秘滇金丝猴的隐秘日常”公益直播

2020年11月,为推广滇金丝猴全境保护网络,宣传滇金丝猴保护,滇金丝猴全境保护网络、TNC、云南绿基会、大理大学、老君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心等与百度百科动物园合作,完成一次主题为“探秘滇金丝猴的隐秘日常”直播活动,直播内容围绕滇金丝猴种群调查、红外相机监测、社区巡护等进行,百度平台共有135万观众观看和参与互动。



04

滇金丝猴全境保护网络“上线”CNN

2020年12月,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受邀请进入云南丽江老君山滇金丝猴公益保护地,对滇金丝猴全境保护网络的科学监测、社区保护和社区发展等工作进行采访和拍摄,并在 CNN“Call to Earth”网站专栏上线《拯救中国滇金丝猴的“战斗”》(The Battle to Save China's Black-and-white Snub-nosed Monkeys)专题纪录片。



05

开展筹款宣传活动

2020全年,网络成员YGF为滇金丝猴保护开展公众筹款活动,在6.5环境日、7.15滇金丝猴日、9.5公益周等公益节日开展“滇金丝猴的救兵”系列主题筹款宣传活动,具体包括微博话题运营、滇金丝猴视频宣传推广、滇金丝猴表情包设计发布、滇金丝猴周边开发及义卖、线上筹款公益跑、淘宝公益直播、地铁公益海报宣传等活动。活动直接参与人数超过1万,累计影响人次近1000万,新增筹款额12万。


图源:YGF



项目合作实施单位

全境保护网络成员单位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动植物保护处、生态修复处、保护地处、国际合作办) 

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YGF) 

大自然保护协会(TNC) 

大理大学东喜玛拉雅研究院 

云南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 

丽江老君山国家公园管理局(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老君山保护管理局) 

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 

云岭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 

西藏芒康滇金丝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阿拉善 SEE 生态协会西南项目中心 

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野性中国 

丽江市林业和草原局 

迪庆州林业和草原局 

怒江州林业和草原局 

大理州林业和草原局 

玉龙县林业和草原局 

云龙县林业和草原局 

兰坪县林业和草原局 

德钦县林业和草原局 

维西县林业和草原局 

云南大学农村发展研究院 

云南乡村之眼乡土文化研究中心 

云南省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会(YNC)


基层社区保护机构 

丽江市老君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心 

丽江老君山保护与发展志愿者协会 

德钦白马雪山社区共管协会 

巴美塔玖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 

迪庆州香格里拉滇金丝猴保护协会 

香格里拉维西滇金丝猴保护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