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韧性湾区项目
挑战
在快速城市化发展和气候变化的双重影响下,地处滨海地区的深圳,亦在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和先行示范区“双区”建设的征程上,面临极端天气频发且影响日趋严重等的问题。城市内涝、海岸带灾害等给城市应急管理带来极大的考验,威胁着城市水安全、人居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要建设韧性城市,深圳还面临着不少挑战。
目标
针对城市水生态、近海岸自然栖息地和城市生物多样性等方面面临的挑战,我们需要开展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在城市中的应用和实践,积极推动社会各界参与,全方面多维度提升城市韧性,构建安全稳定健康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环境,助力深圳实现“双碳”目标的同时保持城市繁荣,在大湾区建设中充分发挥示范与带动作用。
TNC思考与解决方案
滨海城市的公园绿地、屋顶花园、社区花园、海岸带等自然空间所发挥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有助于城市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让城市更有韧性、更健康和更宜居。我们认为深圳应结合山海地势特点,应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让自然之力帮助城市恢复与提升韧性,继而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城市的建设是一个全民行动,企业和公益组织都可以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我们将积极推动社会各界的关注与参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助力深圳成为一座更安全、更健康、更繁荣、更宜居、生态更好的大湾区示范城市。
工作策略
1、城市水安全:海绵城市社会参与政策激励研究和示范
深圳80%饮用水靠外来输入的城市,从维护城市水生态安全的角度,项目将积极推动社会力量助力深圳市政府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包括开展海绵城市奖励机制的政策研究、社会资本参与非公土地海绵城市建设的示范、设计海绵城市科普课程和相关公众倡导活动。
什么是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科普海报 图源:TNC
2、城市社区小微空间韧性提升示范:
面对深圳高密度的城市社区,TNC应用绿色屋顶、雨水花园、生境花园等NbS技术,针灸式地在城中村、学校、中产社区等开展不同程度的环境提升项目,并推动政府、专业设计师、公众等多方共同参与,致力于让城市不同环境的人们都能公平地享受同样宜居的环境,让城市的每个细微之处都充满自然之力,形成强力的韧性网络。
-示范1:城中村冈厦1980
2017年,大自然保护协会(TNC)、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携手多方伙伴一起发起了“岗厦1980海绵城市绿色屋顶示范项目“。经科学设计的绿色屋顶,可帮助减少雨水径流,达到65%的径流控制率,在有限的屋顶空间里,通过合理的布局,让建筑产生的雨水径流分层蓄滞,相互连通,形成系统,既落实了海绵理念,又为市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环境。
岗厦1980绿色屋顶 摄影:徐阳
-示范2:深圳共建花园
自2020年起,在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主导下,以全民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创新模式,在全市开展共建花园项目,将城市街边、住宅小区、学校、城中村等空间的闲置公共绿地升级为社区花园。TNC以NGO的身份参与到社区共建花园工作指引的编制中,提出城市小微空间生态品质对韧性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为社区花园提供海绵城市雨水花园、绿色屋顶、生境花园等解决方案,注重深圳本土植物的应用、小型动物栖息地修复等,推动社区、设计师以及更多公众参与到城市生态保护中来,其中重点参与的蛇口企鹅花园入选2020年度“深圳市社区共建花园十佳花园”,该花园由社区学校师生和居民共同完成。2021年,由南山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牵头、TNC参与的10个试点花园在当年建成对外开放。
3、城市海岸带韧性提升
海岸带作为海陆交接带,不仅是人类活动和经济发展的热点区域,也是生态环境退化、自然灾害频发的脆弱区域,特别是气候变化影响下,灾害风险日益加剧和海平面上升严重威胁着沿海社区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如何构建稳固、经济有效且适应气候变化的岸线防护设施,是滨海城市管理者长期以来最为关注的挑战之一。牡蛎礁、红树林等海岸带生态系统不仅是野生生物栖息的家园,还能有效削减波浪能、促淤护滩,并适应海平面上升而向陆侧生长,从而减少台风、洪涝、岸线侵蚀等灾害对沿海社区的破坏。它们作为基于自然的岸线防护手段,无论是单独作为减灾防灾的绿色基础设施,或是与海堤等工程结构共同构成复合型防护设施,都能发挥不容小觑的灾害抵御功能,提升海岸带的生态和社会经济韧性。中国TNC正在与合作伙伴一起,基于深圳的岸线特征,因地制宜地修复生态岸线,探索基于自然的城市海岸带韧性提升模式。
4、城市自然教育
在城市保护项目中,公众参与是不可缺少的部分。自2017年起,TNC以韧性城市保护项目内容为主,结合国际先进STEAM教育理念,开发海绵城市、生境花园、可持续城市发展等多个跨学科环境主题课程,适用年龄横跨小学至高中,适用场景从校园到社区,为推动公众参与城市生态保护提供丰富的科普图片、视频和文字资源。
深圳城市绿地系统100种动植物科普手册 图源:T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