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NC中国四川大熊猫小种群保护项目
大熊猫 摄影:梁启慧/TNC Photo Contest 2021
挑战
根据全国大熊猫第四次调查的结果,虽然野生大熊猫的种群数量整体增加,但我国野生大熊猫被分隔为33个局域种群,其中有22个种群数量小于30只,大熊猫野生种群持续繁衍仍然存在威胁。例如,岷山最南端的九顶山区域,大熊猫孤立小种群数量面临下降风险,1400多平方公里范围,涉及4个大熊猫国家公园片区内,仅存35只野生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和退化仍是大熊猫孤立小种群主要威胁,且种群内部也存在较多地理隔,以九顶山为代表的大熊猫小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也面临丧失风险。因此,保护大熊猫小种群,维持大熊猫种群基因库的完整性刻不容缓。
目标:
2017年,在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合作支持和指导下,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发起了大熊猫小种群保护项目,并率先在成都片区落地。TNC制定了基于自然的大熊猫国家公园和社区共建的栖息地修复方案,建立了栖息地修复试点并积极推动当地社区参与栖息地保护管理,通过赋能生态护林员共建大熊猫国家公园友好社区,积极探索大熊猫小种群保护的共建、共管、共赢的创新模式。
TNC的思考与解决方案:
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意见》,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投资、设计、修复、管护等全过程。依托逐渐充裕的民间资金,支持大熊猫国家公园栖息地恢复和微廊道建设,支持当地社区通过间伐和补植等手段对现有林进行改造,并提高社区生态护林员的巡护监测能力,将现破碎化的大熊猫栖息地重新连接。2011年TNC进入四川省开展“旗舰物种”大熊猫的保护工作,在2012年在绵阳平武推动建立了第一个社会公益型保护地:老河沟社会公益型保护地;2014年在乐山市金口河推动成立八月林社会公益型自然保护区;2017年TNC与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合作的龙溪虹口大熊猫保护地合作共建项目正式启动。2021年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与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共商成立了大熊猫小种群保护联盟。同年7月,以生态护林员为培育主体的大熊猫国家公园友好社区建设项目在大熊猫国家公园绵阳安州千佛山启动,并支持当地社区注册成立了我国首个生态护林员协会,探索大熊猫国家公园社区共建共管创新模式。
-
大熊猫孤立小种群保护及其栖息地修复
TNC 与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合作,在保护区与社区的连接地带开展大熊猫潜在栖息地的持续监测,识别出大熊猫的可能扩散区域。在此基础上,选定 100亩大熊猫潜在栖息地作为示范区域,支持当地社区开展大熊猫栖息地修复和廊道建设,旨在为大熊猫及同域野生动物提供迁移廊道,增加种群之间的连接,减少生境破碎化的负面影响。同时,TNC 与保护区合作在不同海拔、不同生境类型修建野生大熊猫小种群及其伴生动物的人工产仔洞,并开展持续监测。产仔洞不仅可以为大熊猫提供野外繁育场所,更成为金丝猴、黑熊、毛冠鹿、斑羚等多种同域野生动物的庇护所。由于监测范围涵盖保护区周边社区集体公益林,基于此建立的大熊猫小种群监测体系可以成为大熊猫国家公园的有益补充。
自然教育 为积极推动大熊猫国家公园自然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在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的支持下,TNC 与四川省大熊猫科学研究院、四川省林学会致力于高端智库建设,开发《四川自然教育指南》、《四川大熊猫国家公园志愿者服务体系地方标准》等地方自然教育工作手册和标准。同时TNC与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合作共建了自然教育中心——TNC 四川龙溪-虹口大熊猫访客中心,成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自然教育人才培训基地。
友好社区建设 为实现大熊猫小种群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协同发展,TNC支持大熊猫国家公园绵阳安州片区开展大熊猫国家公园友好社区建设示范,支持千佛山生态护林员协会发展,构建了“可持续生计+组织化培育+能力建设+自豪感提升”四位一体的大熊猫国家公园社区友好共建模式,在保护大熊猫小种群的同时探索社区可持续发展。
- 大熊猫小种群保护联盟
大熊猫小种群保护联盟成立 摄影:张小全
2021年3月18日,在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大自然保护协会(TNC)的共商成立了大熊猫小种群保护联盟,发表倡议宣言和七大战略行动,并以大熊猫九顶山片区的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德阳、绵阳、阿坝管理分局合作为起点探索经验,建立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分局间联合保护工作机制,共同推动大熊猫小种群的保护和发展工作。
倡议宣言:
同心协力,守护大熊猫小种群!
七大战略行动
1. 大熊猫小种群科学巡护监测联合战略行动
2. 大熊猫小种群栖息地修复与廊道建设
3. 大熊猫小种群保护地网络建设
4. 大熊猫小种群信息库建设
5. 大熊猫国家公园友好社区共建
6. 大熊猫国家公园科普宣教体系建设
7. 大熊猫国家公园志愿者服务体系建设
项目新闻:
共同推动四川的生态文明建设 四川省林业厅与TNC签署合作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