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NC中国淡水保护项目
挑战
淡水生态系统支撑着地球上绝大多数的生命活动,虽然淡水生态系统不足地球表面积的2%,却庇护着全世界大约12%的已知物种,并为数十亿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不可或缺的产品与服务。然而全球淡水生态系统正处于危机之中,全球范围内约三分之一的淡水生物面临灭绝的风险,这个比例远高于陆地生物。世界上只有17%自由流动的河流受到了不同形式的保护,而其中大部分是河流和溪流。淡水保护管理过程中经常忽略维持淡水生态系统完整性所需的流域边界管理、水力学和河流连通性等关键内容,导致无法维护淡水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完整性。此外,人类对淡水需求的不断增加也被认为是未来十年间对政治、社会和经济安全影响最严重的全球风险。在中国,长期以来,受拦河筑坝、水域污染、过度捕捞、航道整治、挖沙采石等高强度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江流域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导致白暨豚、白鲟、鲥鱼功能性灭绝,中华鲟、长江鲟、长江江豚极度濒危,珍稀特有物种全面衰退,经济鱼类资源接近枯竭,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面对现在和未来的压力,我们需要立刻行动起来!
目标
围绕中国“十四五”规划和持续改善水质的目标,同时通过实施水生态修复,实现“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美好景象,TNC中国淡水项目进一步制定未来十年的目标战略,即“通过提供水生态科学工具以及开发规模化机制来促进基于自然的水生态保护措施得到广泛的应用,提升关键流域的淡水生态系统健康”。在项目策略行动上,将围绕“实践示范、赋能提升和政策建议”三个方面展开,重点着手于“生态护水”和“健康河流”两大方向,与合作伙伴一起,推动实现健康、连通和富有韧性的淡水生态系统,造福人类和自然。
在“生态护水”方向,将继续实施水基金试点创新项目,通过科学设计和优化管理机制,将公共、私营和民间的利益相关方凝聚在同一目标下,共同利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和可持续的流域管理来保障水安全。同时将通过水源地保护工具的开发和推广,推动乡村小水源地的保护交流和互动,改善和提高乡村水源地。
在“健康河流”方向,将全面分享TNC全球的淡水保护和恢复工具方法和实践经验,为中国水资源和水生态的保护、修复、管理和研究等提供参考。并将通过“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国水利行动(New Green Line)”项目等推动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和做法融入中国水资源管理政策、规划和技术标准及水库大坝等建设管理工作中,为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如生态流实施、湿地修复和保护以及健康河流评估等。
依托TNC中国项目与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CCICED)的合作平台,将与中外方联合专家组共同开展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流域管理专题政策研究,推动跨部门与多主体参与的高质量、系统性流域管理政策制定,促进长江、黄河等大河流域的国际交流和经验分享。
同时,TNC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湿地管理司就黄河湿地保护网络达成长期合作,联合举办年会及相关活动,共同设计发挥好黄河湿地保护网络的作用,将其作为推进落实黄河大保护战略的重要抓手和平台。
行动
淡水保护工具包
项目计划开发“基于流域的淡水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手册”, 围绕长江大保护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战略目标,集成TNC全球和中国淡水的科学方法和实践经验,全面总结TNC淡水保护、恢复和管理的理念、方法、工具和案例,从国际经验分享角度,为致力于流域淡水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的管理者、实践者和参与者提供参考。同时也将作为TNC中国淡水保护项目开展项目合作、能力建设和宣传培训等活动的工具手册,为更好地达成保护目标提供科学支撑。
流域生态修复示范合作
将与多方伙伴合作继续推动赤水河流域生态修复、黑水河生态修复以及湖北何王庙江豚保护区等保护行动的开展和实施。TNC中国淡水项目自2006年成立以来在长江流域与多方合作伙伴开展了有关淡水生态系统和鱼类等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修复规划的研究和保护行动,积累了丰富经验,完成的成果包括: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赤水河流域生态系统修复规划、黑水河流域生态规划、城市水蓝图、崇明东滩湿地自然中心规划,以及长江上游鱼类保护区保护行动规划和管理有效性评估、湖北何王庙/湖南华容集成长江江豚保护区保护行动规划、长江可持续水电生态补偿资金机制、三峡水电站生态调查实施研究和金沙江下游梯级电站生态调度实施研究等。而TNC大河伙伴关系项目与农业部长江流域资源管理委员会的“密西西比河-长江”绿色合作伙伴关系项目(2012-2017),推动了跨流域分享大河流域系统科学保护方面的成果。这些经验和产出都将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合作和推广保护行动。
水基金示范合作项目
借鉴TNC国际水基金的成功经验,TNC联合万向信托、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民生通惠公益基金会等合作伙伴先后建立了浙江青山村龙坞水基金和杭州千岛湖水基金项目,针对水源地保护,搭建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和公益组织等多方参与平台。其中,浙江杭州青山村“善水基金”创建于2015年,是中国首个水基金项目。项目主要行动是将青山村龙坞水源地内对水质有关键影响的林地进行林权流转和集中保护管理,并修复部分地表植被,以有效减少非点源污染,实现基于自然解决方式的水质提升。同时“善水基金”将下游产业链企业和项目建设运营主体等纳入生态利益保护链条,并通过信托合作的方式约定利益分配,形成了成本共担与利益共享的受益者付费机制。经过3年的治理,龙坞水源地的水质从部分指标= 3 \* ROMANIII-= 4 \* ROMANIV类水全部变成了= 1 \* ROMANI类,并实现自主可持续运作。在青山村项目模式成功的基础上,2018年成立了“千岛湖水基金”,并且作为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千岛湖与新安江流域水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项目”的核心与创新内容之一,致力于通过农业最佳保护实践方式的探索,搭建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千岛湖流域水质提升。目前千岛湖水基金项目已进入执行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