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们是谁以及我们的工作方式带来了超过65年的切实持久成果。 探索我们如何发展以应对世界上一些最大的挑站。
我们是谁以及我们的工作方式带来了超过65年的切实持久成果。 探索我们如何发展以应对世界上一些最大的挑站。1
尽管现在人们已逐渐意识到淡水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危机,但由于全球自然保护工作重点针对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物多样性保护在很大程度上尚未得到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2018年至2022年,TNC中国项目与河南省林业局合作,共同在淅川县河南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开展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致力于保障南水北调工程水源地的生态系统健康和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监测结果表明,近自然精准生态修复技术在植被存活率、生态功能恢复、降低水土流失方面效果显著,对示范区的修复成效显著。
2023年3月21日的国际森林日,TNC与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围绕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开展合作。在北京市密云库区五座楼林场开展近自然多功能森林经营研究并建设典型森林的多功能管理示范区,是双方首期合作的两个方向之一。
第28个世界湿地日的主题为“湿地与人类福祉”,强调湿地与人类福祉息息相关,我们相互依存的关系既美好又脆弱。因此,我们迫切需要采取行动,保护和恢复这些支撑人类福祉的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生态系统。
12月18日,“第一届国家公园治理体系研讨会——国家公园多方参与关键制度建设”在北京召开。研讨会探讨了中国国家公园治理过程中面来的机遇和挑战、中国特色现代化建设背景下国家公园治理体系建设的战略定位和方向路径,以及如何通过优化多方参与制度,形成国家公园多方共建共治共享的有效机制。
12月15-17日,由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与TNC合作的“3000+大熊猫国家公园巡护员综合技能培训项目”首期培训在成都举行。培训旨在按照“一专多能”理念,通过知识和综合技能学习,增强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巡护人员讲解、宣传等方面能力,促进巡护监测体验、典型故事及保护成果依法有序向自然教育、科普课程内容与活动转化,为巡护员创造更好工作空间、强化获得感,助力社区发展。
请广大公众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
上海生境花园项目于2017年启动,作为TNC上海保护项目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实践行动,我们希望通过生境花园示范实践,逐步促成城市生境花园网络的形成,建立更多城市小生境,并打通城市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关键节点和廊道,提升和丰富城市生物多样性,同时提高居民接近高质量绿色空间的通达性,满足居民对于亲近自然的渴望,让社区居民乐享绿色空间所带来的生态福利,实现项目助力上海生态之城的愿景。
6月8日,在第14个世界海洋日和第15个全国海洋宣传日到来之际,2022年首期自然保护公益沙龙——“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在线下线上同时举行。作为自然保护公益伙伴计划合作项目重点成果之一,TNC中国海洋项目发布了《中国牡蛎礁栖息地保护与修复研究报告》。
大自然保护协会(TNC)推出“从源头到河口”系列文章,分别介绍河流健康的重要性以及洄游鱼类的价值、河流生态系统和洄游鱼类的流域管理、有关鱼类洄游状况的监测与评估等内容,与大家共同了解河流和洄游鱼类。
科学研究表明,我们必须在未来10年内实现保护30%地球面积的里程碑,否则地球的气候、空气及人类的食物系统、健康与财富将面临灾难性后果。
5月17日,大熊猫国家公园自然教育骨干人才培训班在大熊猫国家公园都江堰管护总站宣教中心开班。本次培训由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和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主办,四川省林学会自然教育与森林康养专委会、四川省生态文明促进会、成都高新区一渔社区发展研究中心和大熊猫国家公园都江堰管护总站承办。
5月5日,河南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大自然保护协会(TNC)河南丹江项目工作人员在进行例行鸟类监测时,记录到一群不寻常的鸟,它们就是栗喉蜂虎,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4月29日-5月8日,一年一度的深圳城市自然挑战赛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指导、爱栖自然承办,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作为同行伙伴参与。
4月,千岛湖水基金项目完成千岛湖流域内种植规模最大的3种农业作物(山核桃、柑橘、茶叶)的农业面源污染和水土流失防治综合示范区建设。
4月27日,“淡水生态系统保护理念及实践”系列主题讲座举行了首场线上活动,大自然保护协会(TNC)淡水科学家吉姆·豪(Jim Howe)和贝丝·斯泰勒·巴里(Beth Styler Barry)在线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