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青山村龙坞“善水基金”

杭州青山村龙坞“善水基金”



背景


青山村龙坞水库  图源:TNC


青山村是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黄湖镇下辖的一个行政村,人口2600余人,距离杭州市中心42公里。村内三面环山、气候宜人,森林覆盖率接近80%,拥有丰富的毛竹资源。青山村附近的龙坞水库建于1981年,常年为青山村及周边村庄提供饮用水,水库上游2600亩的汇水区内种植了1600亩毛竹林。上世纪80年代起,周边出现很多毛竹加工厂,为增加毛竹和竹笋产量并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村民在水库周边的竹林中大量使用化肥和除草剂,造成了水库的氮磷超标和面源污染,影响了饮用水安全。由于水源地周边的山林属于村民承包山或自留山,仅通过宣传教育或单纯管控的方式,生态改善的效果不明显。


2014年开始,TNC与青山村开展合作,采用水基金模式开展了小水源地保护项目,通过建立“善水基金”信托、发展和吸引绿色产业、建设自然教育基地等措施,引导多方参与水源地保护并分享收益,逐步解决了龙坞水库及周边水源地的面源污染问题,构建了市场化、多元化、可持续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现了青山村生态环境改善、村民生态意识提高、乡村绿色发展等多重目标。


具体做法


一是组建“善水基金”信托,建立多方参与、可持续的生态补偿机制。2015年,大自然保护协会联合万向信托等合作伙伴,组建了“善水基金”信托并获得33万元的资金捐赠,用于支持青山村水源地保护、绿色产业发展等,第一个信托期为2016-2021年。借鉴国际上成熟的水基金(Water Fund)运行模式,“善水基金”信托建立了由各利益相关方参与的运行结构和可持续的生态补偿机制:



“善水基金”信托运行结构图


1、当地村民可以作为投资人并与“善水基金”签署信托合同,将林地承包经营权以财产权信托的方式,委托给“善水基金”集中管理(评估后确定其份额)。村民的身份也随之发生了两重变化:一是从单纯的生产者变为生态保护者,为弥补因为保护生态环境、放弃土地种植所造成的损失,村民每年可以从“善水基金”获得不低于以往毛竹经营收益的生态补偿金;二是作为信托的投资者,签订信托合同的村民可以在信托结束后按照份额参与分红。


2、其他机构、企业或公众个人也可以通过投资或者捐赠的形式参与信托。如果选择捐赠,其资产及所获得的分红将被永久存续(相当于公益投资);如果选择投资,无论是投入资产还是资金,都将按照资产评估价或出资额认定其信托份额,最后在信托结束之后按份额参与分红。


3、组建决策委员会,由委托人代表(村民、企业、个人投资者等)、TNC和受托人代表(万向信托)组成,各方对资金使用、林地管理等重大决策拥有平等的投票权。为保证信托的公益性和所有决策符合生态保护目标,TNC拥有“一票否决权”,并作为信托的顾问,负责提供水源地保护模式设计、林地管理的专业化方案,以及评估保护效果、协调和整合公益资源等。项目运行之初,TNC就选派项目人员在当地组建团队长期驻点、扎根青山村,深入了解当地的自然禀赋、风土人情和生态保护的症结点,实时掌握第一手信息和资料,因地制宜开展项目设计、执行和管理。


4、成立市场经营主体,“善水基金”2015年出资10万元成立“水酷”公司(后由青山自然学校团队主要作为善水基金运营方),作为产业开发和市场运营的主体,收益主要用于支付信托的日常运营费用、村民林地承包经营权的生态补偿金、信托到期后的分红和水源地的日常保护管理费用等,推动形成可持续的生态补偿机制。


二是坚持生态优先,用基于自然理念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在当地政府和青山村的支持下,“善水基金”信托按规定流转了水源地汇水区内化肥农药施用最为集中、对水质影响最大的500亩毛竹林地(涉及43户村民),基本实现了对水库周边全部施肥林地的集中管理,有效控制了农药、化肥使用和农业面源污染。同时,TNC作为信托的科学顾问,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积极推动水源地生态保护,促进村民基于自然理念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如每年定期组织志愿者和聘用村民对毛竹林进行人工除草和林下植被恢复,在杜绝使用除草剂的同时,发挥竹林的水源涵养功能;联合杭州等地企业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引入外部合作机构开展垃圾分类、厨余堆肥等活动,提高村民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三是因地制宜发展绿色产业,构建水源地保护与乡村绿色发展的长效机制。在开展水源地保护、生态保护补偿的同时,青山村和“善水基金”信托努力探索一种比毛竹林粗放经营获益更高、又对环境友好的绿色产业发展模式,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引入各方资源开展多元化项目开发。销售生态农产品方面,水基金运营方青山自然学校团队积极为青山村春笋等各类农产品扩展销售渠道,青山村的竹笋在不再喷洒农药后,产量较以往下降了20%-30%,但其市场价格大幅提高,产品销往沪杭等城市的企业食堂、餐厅,并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开发文创和传统手工艺品方面,引进传统手工艺保护组织“融设计图书馆”,来自德国的专业设计师将当地传统的手工竹编技艺提升为金属编织技艺,并免费教授给村民;村民编制的“水源保护”等主题的手工艺品在“中国文化展”“米兰设计周”等国内外展览展出,并进行市场销售,获得了2倍于同类工艺品的利润。发展生态旅游方面,将水源地保护、当地传统文化、低碳生活理念与城市居民对自然的向往链接起来,开发了砍枯竹、监测水质、植物染色等各类生态体验项目;团队还将青山村民培训成为讲解员、生态活动组织者、民宿服务者等,增加村民就业机会,带动村民增收。


四是创新共建共治共享方式,扩大生态“朋友圈”和影响力。TNC、青山自然学校联合当地政府,在青山村推广“自然好邻居”计划,鼓励村民采用“近自然”的生产生活和经营方式,为来访者提供绿色农家饭和民宿服务等,降低对自然的扰动;对加入“自然好邻居”的农户,在旅游客源导流、物质奖励、优先开展业务合作等方面进行倾斜;吸引“融设计图书馆”将主要展馆和手工艺创意工坊永久搬迁到青山村,将村内已经废弃的小学改造为公众自然教育基地,并开发了数十种特色志愿者服务和自然体验产品,与周边50余所学校和100家企业进行合作,吸引了大量企业员工、杭州市民、国内外学生等社会公众参与生态体验与自然教育,构建了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共建共治共享长效机制。


(三)主要成效


生态环境显著改善。通过水源地保护和系统治理,青山村及龙坞水库的水质逐步提升,总磷与溶解氧指标由2014年的III类或IV类提升并稳定在I类水质标准,总氮指标呈下降趋势,水源地内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水质得到明显改善,目前青山村周边山林里已记录到包括白鹇、猪獾、小麂在内的9种哺乳动物和13种鸟类。当地村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明显提高,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渐改变,成为了生态环境改善的坚定支持者、忠实践行者和最终受益者,并主动向社会公众宣传倡导水源地保护理念,青山村也成为远近闻名的“未来乡村”和“自然生态打卡地”。


生态产业初具规模。“善水基金”信托每年平均支付给村民的补偿金约为172元/亩,相比村民自营时提高了20%,充分保障了村民的财产权利和生态补偿机制的可持续性。同时,水基金运营公司——青山自然学校,每年直接收入超过100万元,为水源地保护项目提供了可持续的资金支持。随着环境的改善,青山村吸引越来越多游客,给村民带来了经营民宿、销售农产品等致富渠道,目前已有超过70户农户加入了“自然好邻居”计划,每年每户增收1万元以上,带动200余人直接就业。此外,水源地管护、生态活动和文创产品等也为合作农户带来了额外收入,不仅激发了村民的生态保护主体意识,也为自然保护和乡村发展提供了可持续的内生动力。


社会影响逐步扩大。青山村从“一滴水”的保护开始,通过调动多方资源并促进利益共享,社会效益和传播影响力不断扩大。2017年,龙坞水库约2600亩的汇水区被杭州市余杭区划定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青山村作为自然生态保护基地的社会吸引力不断提升,每年组织200余次自然体验和志愿者活动,超过2000名志愿者参与青山村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带动年均访客增加1万人以上,吸引了4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设计师、环保教育工作者等来到青山村工作和生活,为青山村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构建了一个由公益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借助水基金和各种形式的保护协议,青山村搭建了一个多方参与、共同磋商的开放性协作平台,形成了“保护者受益、利益相关方参与、全社会共建共享”的多赢局面:农户、企业和个人可以通过投资或捐赠成为信托的委托人,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诉求或社会公益诉求;其他村民在获得收益的同时,也逐步改变了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公益组织的参与,保障了实践的公共性和生态保护措施的专业性,实现了“建立水源地长效保护机制”的初衷;在满足生态保护目标的前提下,引入社会资本发展绿色产业,为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奠定了基础;社会公众可以参与各类活动,从中得到丰富的自然体验,提升了生态保护意识,最终构建了一个公益组织、政府、村民、企业、社会公众等共同参与的可持续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相关推荐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