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湿地蓝色碳汇与生态减灾

滨海湿地蓝色碳汇与生态减灾


挑战


以红树林、盐沼湿地和海草床为主的滨海湿地有着多重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其中蓝色碳汇(蓝碳)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减灾防灾效益尤为重要。滨海湿地能够有效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加碳储存,形成重要的碳汇,被称作蓝色碳汇(简称蓝碳)生态系统。以红树林为例,单位面积(每公顷)红树林的碳储量是陆地森林的3-5倍。



摄影:Shane Gros


此外,通过有效消浪缓流、促淤护滩,并适应海平面上升,滨海湿地可以减少风暴、洪涝与岸线侵蚀对沿海社区和设施带来的破坏。据研究估计,全球红树林每年保护着1800万人免于受灾和价值820亿美元经济财产不受损失。


然而,近年来在沿岸开发建设、水产养殖滩涂改造或破坏性捕捞等人为干扰下,滨海湿地逐年退化或消失,使其长期储存的碳被排放到大气中,形成碳源。反之,保护、修复和可持续地管理滨海湿地则可以避免因退化而造成的碳排放、增加碳吸收和保护碳储存。研究估计,加强滨海湿地的保护和修复每年能够吸收、储存和减少0.2-6.5亿t CO2当量的排放。


美国佛吉尼亚州沿岸的盐沼湿地起到缓冲带作用,保护着当地社区。摄影: Peter Frank Edwards/Courtesy of TNC


机遇与解决方案


2020年,中国提出将力争二氧化碳排放于2030年前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实现碳中和;同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发挥红树林“海洋卫士”能力的精神,为深入开展滨海湿地蓝碳和生态减灾双重效益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奠定了基础。


随着蓝碳生态系统越来越受到关注,碳交易市场机制将可为滨海湿地的保护、修复、监测和管理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也是实现生态效益价值化的重要抓手。目前,在国际上,自愿碳交易市场已有相关方法学可将滨海湿地的保护和修复活动注册为碳抵消项目并实现碳交易,如我国去年已在Verified Carbon Standard(VCS)备案了一项红树林造林碳汇项目。但市场整体而言,蓝碳项目非常稀少。中国碳市场核证资源减排量(CCER)中还没有蓝碳相关方法学。此外,为了进一步增加蓝碳项目获得资金的可能性,TNC开发了可核算滨海湿地的生态减灾效益的减灾信用额(Resilience Credits),也即将在可持续发展志愿交易平台(Sustainable Development Verified Impact Standard,简称SD Vista)注册方法学。


在海草床上方遨游的海龟。摄影:Claire Ryser


策略与进展


TNC希望通过开展滨海湿地蓝碳和减灾双重生态效益量化研究工作,探索将其打包投入到自愿交易市场的可行性和交易潜力,以撬动社会多元力量为我国滨海湿地保护与修复提供创新的融资机制。


自2020年以来,TNC在自然资源部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指导与协调下,经过前期项目调研,在中国识别了三处潜在可开发蓝碳减灾效益核算及交易的项目,分别为位于山东省威海市的潮下带海草床修复项目、江苏省盐城市的潮间带盐沼湿地修复项目以及海南省红树林保护与修复项目,并已投入与当地合作伙伴共同开展相关可行性研究工作。



相关推荐

了解更多